吕鸿翔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科研
很多人都听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虽然这或许是夸张的比喻,但在《论语》中,孔子的确构筑了一个既重人道又重天道,并以人民为本、以仁德为核心、以孝悌为起点、以礼制为手段的政治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语》就是一部权威的领导学专著,其中关于为官从政的许多合理内核,虽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依然闪烁真理,可以启迪我们怎样当好领导者、怎样治理好国家、怎样振兴中华民族。
一、《论语》中的为政理念
理念包括观点、看法和信念。领导者的为政理念左右其为政行为,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上个世纪杰出政治学家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里指出,在孔子的思想中,政治的主要活动并不是治人者对被治者的管理或统治,不是当政者的取得或保持政权,也不是政治机构的组织或运用,而是人性的合理发展与合理满足,就是对人格的重视。他认为,政治生活是人性的表现,是人性发展的过程。
(一)以“仁”为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就多达109次,足以说明其核心地位。其中有六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是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希望为官从政者都能有一颗仁爱之心。缺乏仁爱之心的领导,常常想到的是个人的升迁得失、家庭成员的荣华富贵,也容易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所以,孔子把仁者“爱人”作为自己整个为政思想的总纲。
第二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这是“忠”的标准,为他人竭尽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作为一个领导者博大的情怀和作为“仁者”的风采。
第三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孔子认为,这就是 “恕”,对他人宽宏大量,对自己虚怀若谷。
第四句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什么呢?克制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包括物欲、色欲、权欲……等等。孔子从没说过人不能有正常的欲望,而是说正常的欲望过度了之后就会变成贪欲。我们作为领导,就要想办法克服自己的种种贪欲,使自己的良知不至于被贪欲所泯灭,让自己的爱心不至于被贪念所吞噬。
第五句是“孝悌,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之所以会把仁的根本聚焦到“孝悌”这两个字上面,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实行仁政,切入点就在家庭。第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感恩之心的起点。
第六句是“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要先经历困难然后有所收获。“仁”最根本的是要落脚到一个字——“行”,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去做。仁者永远都是实践者,清淡空论的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一时兴起提高仁德,但不能一辈子行仁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仁者。
(二)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政和德政有什么区别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就是德的具体表现,所以德政包括仁政。不过他说,当天下德已丧失之后了,就只能用仁政治国了。因此,仁政是基础,德政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
孔子的德政理想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治理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诱导,以刑法来约束,老百姓暂时规规矩矩地生活,以免去刑罚,但缺点是不能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感召,通过礼仪的教化和规范,才能唤起百姓的廉耻之心,人心向服。
孔子特别反对领导者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管理。鲁国权臣季康子曾问孔子,我诛杀了那些无道的人,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反问,你治理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杀戮的办法呢?如果你心向善,老百姓自然会向善的。君子的道德好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好像是草,风必然会吹倒草。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首先取决于领导者的道德水准如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提出了身为领导干部,就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论语》中的为政艺术
领导者除了科学的为政理念之外,还需要高超的艺术。领导者要治理好一个地方或部门,如果不注重方法和艺术,只是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不仅会导致领导者自己筋疲力尽,而且还会造成管理混乱、民怨沸腾。
(一)读懂“政治”
有一天,季康子又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12个字的回答,“正”字就出现了3次,他认为,“政治”就是指正直公允,领导者要正人,必须先正己,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否则就没有资格去管理和规定下属和百姓。正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只有自身正直,才能引导社会正气,实现社会和谐、单位和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才是“政治”的本意。
(二)明辨“政绩”
《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绩观的言语就是下面这句话了。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意思是要让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居乐业,还要让自己管辖之外的人强烈向往这个地方,甚至纷纷移民到这里。 “来”字,当然更多的是指心向往之。孔子的政绩观就这么简单,却蕴含真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你本事有多大,工作有多么勤劳,开发了多少项目,修建了多少高楼大厦,引进了多少外资,如果老百姓居无定所、生活困难,也谈不上“政绩”。评判是否有政绩,最终还是要看老百姓过得开不开心。孔子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三)学会“中庸”
什么是中庸呢?中是中间的中,庸字相当于使用的用,中庸也就是用中。中跟正常常是联在一起的,中道也就是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道。这是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处世智慧,因此后世把它作为儒家的政治黄金律。就政治而言,社会充满矛盾,只有用中庸的方式才能调和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既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又保证社会的稳定。比如从历史来看,如果执政者过分软弱、放任,国策无法得到推行,地方豪强就会各行其是,游民刁民就会寻衅滋事,导致社会不安乃至国家崩溃。但是如果执政者过分专制、骄横,实施苛政、暴政,民不聊生,人人走投无路,那么剧烈的反抗也是迟早要发生的。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善于运用权衡的艺术,要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在现实政治中,比如我们的“一国两制”,“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等,也都是中庸思想的极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