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
北京顺鑫绿洲锦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
【目的】以天竺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为例,通过生态思想系统分析、归纳和总 结城镇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方法,为其他小城镇公园改造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围绕“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以自然野趣生态环境和生态森林公园 为目标,围绕北京地区乡土生物群落、公园场地本地调查,提出以生态理论为支 撑的适宜小城镇公园提升改造的生态策略和设计方案。【结果】小城镇公园生态 建设改造要遵循生态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区域宜居度,进而间 接牵动区域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城镇公园;景观提升;生态系统
一、天竺公园改造背景
天竺公园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府前一街南侧,建设面积 80 余亩,由于园内灌溉系统、植被搭配及管理制度问题,导致园内乡土物种迁徙、池塘水源污 染、植被景观残损,因此,天竺公园已不能满足周边群众对其生态景观、休闲娱 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天竺公园现状分析
1.人文地理环境分析
天竺公园位于天竺镇中心地带,紧邻首都机场、新国际展览中心,海拔24-31m,年平均气温 14.1℃,平均年降水量 523.2mm,地下水资源丰富。天竺公 园旧址历史悠久,宋代建有庙宇 13 座,香火旺盛。目前使用对象包括周边居民、 转机暂住人员、附近企事业人员及附近学校学生、家长等,人流集散量大,是展 示城镇形象风貌、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2.现状优势分析
天竺公园建在宋代庙宇遗址之上,巧妙地将原庙宇中的植物、山丘及荷塘进 行保留,并运用借景造物的手法将两座山丘之上的凉亭通过环形小路进行连接, 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为今后的改造减少工程量。
3.现状劣势分析
①园内景观残损,植物配置不合理 荷塘周边杂草丛生,原塘边小路显得非常狭窄;低矮灌木及部分乔木枯萎,园内鸟类被迫迁徙;凉亭周边造景层次不分明,多以常绿乔木为主,植物配置缺 乏观赏性;植物色彩单调,大都以绿色为主,缺乏律动和颜色变化;部分植物模块选用银杏和水杉,并采用列植的配置方式,没有构图艺术。
②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设施老化园内缺少服务、无障碍、监控等基础设施;已有设施年久失修,如座椅褪色老化,样式不符合人体工学需求;路灯间隔距离较远,夜间行路不便;部分道路 铺装出现积水现象;配套灌溉系统老旧,不能合理满足植物生长。
三、天竺公园景观提升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的思想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为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充分解读北京的自然植被信息和乡土树种的综合特征以及北京的主要乡土动物物种对植物物种及栖息地的依存关系的基础上[1],合理进行乔、灌、草的搭配,并建立多种多样的 景观群落类型,在选择园内植物时,要从植物适应性、园林观赏性、生态效益等 多方面综合系统进行分级筛选,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功能。
2.因地制宜原则
合理利用公园现有景观结构,充分挖掘公园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将现有的建筑、地形、植被、水系、文化等景观设计元素融合于提 升改造之中,创造出切合时代需要的景观空间,努力打造特色突出、功能完整的城镇公园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
通过丰富的本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水系生态处理相结合,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合理区分各区域的功能、规模,按照需求增加活动场地和活动 设施,重点提升和完善厕所、垃圾箱、座椅等配套基础设施,增加无障碍设施[2]及夜晚照明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
4.科学管理原则
加强雨水收集、喷灌、立体绿化等环保节能技术应用,增建应急供排水、照明、电气等必要的设施,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与避灾功能[3]。适当增加视频监控、电子显示等设施,实现广场活动信息及气象等信息的实时发布。科学推广应用新优植物品种,运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的服务。
四、天竺公园景观提升设计
1.道路规划
天竺公园原有道路分为 5m 宽主道路和 3m 宽小路,部分地块路网设置不科学,造成林下植物被踩踏出小路的情况,因此,在这些地段增设宽 2 m 人行小径,形成更加通畅完善的道路系统。另外在园内主道路上分隔出宽 1.5 m 的塑胶跑道,形成外环散步健身系统,以满足游人的健身需求,如图图 4-1-1。
图 4-1-1 道路改造
2.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数量根据公园规模及游人容量设置,在色彩形式上与全园风格统一。休息设施以长椅为主,数量在公园游人容量的 20%~30%,旁边设轮椅停放空间以方便老年人及残疾人的使用;服务设施应以人为本,体现亲民、服务功能,可根据人群的需求设置饮水间、实时播报 天气情况、植物观赏期等信息设备;照明设施最好选择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灯,可在广场入口、运动场地增加射灯,在路边及草坪边增加草坪灯等,达到丰富广场夜间效果、满足夜间活动需求的目的。
3.植被规划
植物的替换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色,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进行优化提升,园内的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并合理利用,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以分层叠加的方式,获得不同的生态区域。第一梯度,相对高程在 5-25 米之间的山体,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植物景观以绿色为基调,适当配置夏季观花植物;第二梯度,公园内区域处于平地地形,植物以中生植物为主,模拟天然植物群落,进行四季景观分区配置,形成四季植物景观群落模式[4];第三梯度,在近水体、环境潮湿的微地形范围内,采用中度耐水湿树种的自然配置方式,创造近乎天然的植物景观。
结 论
小城镇公园是一个人为设计、人为干扰下的复合生态系统,既与封闭式的自然环境不同,又不是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多学科综合优 势,注重各类人群不同的需求及各种活动空间的营造,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和因地 制宜的原则,注重景观的观赏性和功能的可行性,发挥其实用价值,持续改变地区生态格局,影响和提升区域生态形象,提升区域宜居度,进而间接牵动区域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董丽,胡洁,吴宜夏.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J].中国 园林,2006(8):34-38
[2] 涂嘉欢,何婧磊.浅析小城镇景观广场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电子版,2011(33)
[3] 杨华庆.探讨古典园林公园景观升级改造设计[J].建材与饰,2014(20):35-36
[4] 闫媛媛. 浅谈园林设计中的景观植物配置[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