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7月20期   作者:高莉莉 王宁 宋庆华
[导读]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地下岩溶水水源地,也是淄博市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
        高莉莉   王宁  宋庆华   
        淄博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淄博 255020
        [摘要]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地下岩溶水水源地,也是淄博市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目前区域内规模以上的企业已达四百多家,这些企业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威胁着水源地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大武地下水富集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规划治理方案,为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水源地,调查分析,生态保护与修复

1  项目背景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地下岩溶水水源地,也是淄博市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位于临淄区大武、辛店、南仇三个地下水水源地的闭合富水区域,担负着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华能集团辛店发电厂、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等国家骨干企业与张店、临淄城区及部分乡镇农村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和近100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对淄博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临淄区化工企业的发展,淄博市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内目前规模以上的企业已达四百多家,主要分布在齐鲁石化新区乙烯北路以北和淄河附近的南王化工园区内,乙烯南路以南山上也有一些小型企业分布。这些企业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威胁着水源地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涉及面积约122.52km2。为便于保护与修复,可将整个大武水源地富集区划分为核心区、生态修复区、控制区和缓冲区。针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大武地下水富集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规划治理方案,为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2.1企业现状
            淄博市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内现有524家企业,主要分布在辛店、稷下、雪宫等街道;凤凰、金山、金岭回族、朱台镇人民政府以及齐鲁公司等。近年来,临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淄博市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地下水资源保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所有企业污水经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2.2畜禽养殖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以农户分散养殖的传统生产养殖习惯,逐渐被粗放型养殖模式所取代,各种集约型规模化养殖大户、各种养殖小区不断涌现。不少地方因养殖污染造成空气恶化、水质下降,对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害,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全区域内养殖畜禽数量为 32.75万头(只),其中核心区占15.6%,生态修复区占33.6%,控制区占37.6%,缓冲区占13.2%。
2.3污水处理系统现状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内企业污水均排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供排水厂。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目前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及地方政府规定污水排放标准,达标排放通过排海管线排至小清河。
2.4内源污染调查评价
           经调查估算,底泥污染面积0.933km2,底泥释放量COD28.5t/a、氨氮4.5t/a、 总磷6.1t/a、 总氮10.8t/a。
2.5面源污染调查评价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管理范围内面源污染中COD、氨氮、TP和TN分别为7044t/a、 145t/a、2100t/a和1640t/a。按污染源类别以畜禽养殖污染居多,按污染物以COD居多。经计算该区域面源污染物中COD、氨氮、TP和TN入河量分别为119t/a、4.0t/a、41t/a和44t/a。
2.6生态地质环境现状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裸露灰岩区内共发现26个生态破坏区域,总面积298.13hm2, 其中17个已治理区,面积149.41hm2,9个未治理区, 面积148.72hm2。依据生态破坏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破损山体、陡峭立面类型的治理区;只形成采坑类型的治理区;有采坑及渣石堆类型的治理区。
3  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3.1  保护修复区的划分
       3.1.1 核心区: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的强径流带、城市生活与工业集中开采区域划为保护的核心区,主要包括市自来水公司、齐鲁石化公司等主要集中取水区域。该区域水量丰富、水质优良。核心区内禁止审批与供水、保护水源及环保治理无关的项目,现有的企业实施逐步搬迁。加强区域内生态修复、涵养水源。
       3.1.2 生态修复区:该区是裸露灰岩径流补给区和强渗漏径流补给区,主要是南部裸露灰岩山区和淄江路以东的淄河断裂带(俗称“淄河十八漏”)主要补给径流区。这两个区域是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的主要补给径流区,禁止审批与供水、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现有的企业实施逐步搬迁。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行生态修复,保护水源。


       3.1.3 控制区:核心区与生态修复区之间部分区域为控制区。该区内不再新增化工及污染水源的项目;对原有的项目提升改造或转型;查清现有污染源,实行综合治理,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
     3.1.4 缓冲区:该区是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中核心区、控制区和生态修复区以外的部分,主要位于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北部边缘地段,主要指北部冲洪积扇平原和临淄城区等。缓冲区有污染威胁地下水的企业,实行转型或提升改造,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地下水,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确保水质明显改善。该区其他地段,可规划建设耗能低、不污染水源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2  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土地总面积12252.12hm2,其中张店区75.38hm2,青州市134.32 hm2,其余均位于临淄区境内,面积12042.42hm2,具体如下:
  3.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农用地面积为4738.41hm2,占总土地总面积的38.7%; 针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过度施肥、过量灌溉、脆弱性较强的特点,提出以下调整措施:
  (1)推广不同作物套种和轮作,减少蔬菜种植面积,并大力推广少耕或免耕;
 (2)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扩大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2.2 建设用地面积为6905.03hm2,占总土地土地总面积的56.3%;包括采矿用地 49.72hm2;针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企业数量多,位置分散的特点,提出以下调整措施:
  (1)核心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环保治理、矿山修复无关的建设项目,确保核心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淄政办字〔2018〕18号中所涉及负面清单”行业中的工业企业原则上于2020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搬迁。确需实施棚户区改造、旧村改造等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应当配套实施完善可靠的环保措施,确保不会对核心区地下水造成污染危害。
  (2)生态修复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环保治理、 矿山修复无关的建设项目,确保生态修复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负面清单行业中的工业企业原则上于2020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搬迁。确需实施棚户区改造、金山镇小城镇建设及旧村改造等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建设,土地平整和生态修复项目,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定,实施完善可靠的环保措施,不得影响水源使用功能。
  (3)控制区内,在安全环保措施完善可靠、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的前提下,允许原有工业项目按照高端终端、高质高效原则进行技术改造、扩产扩能,新建、改建产业延伸和产业配套项目。棚户区改造、旧村改造等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商贸流通(危化品除外)、城市(城镇)建设等非工业项目的建设,应当配套实施完善可靠的环保措施。
  (4)缓冲区内,允许新上负面清单之外安全环保措施完善可靠的建设项目,在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的前提下,允许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重组工艺、设备、技术落后企业,实施原有工业项目之间的产能置换,进行技术改造、扩产扩能,新建、改建产业延伸和产业配套项目。
  (5)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需要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环保部门要将清洁生产审核与排污许可证发放挂钩,对于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将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按照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以“两高”行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
  (6)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组织“矿山复绿”专项行动,着力抓好生态脆弱区的恢复和治理。减少入河湖泥沙,防治面源污染。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开展生态脆弱河湖治理修复等重点治理工程。
  3.2.3 未利用地面积为608.67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0%。该区域重点加强生态绿化综合治理,增加森林资源,在部分地段封山育林,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生态环境问题,以保障区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科学制定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修复方案充分结合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了地表与地下、生态保护与修复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及地下水环境,提出总体方案和各类措施,并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的工程体系。
             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和上游流域的开发保护息息相关,应按照上下游沟通、地表地下协调、共同保护开发的原则,对上游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保护性开采,严格按照划定的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要充分借鉴已有经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收费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方式,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协调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使人与自然共享水资源,促进水资源与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辉.《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研究初探》. 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6年

第一作者简介:高莉莉(19XX年—),女,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