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丽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辽坡小学 73071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遍布于生活各个方面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体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就是丰富教学手段;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等等。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课程为例,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新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小学数学;教学新变
新课改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具体如下所示:
一、实现了教师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首先满足了教师的教学需求,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喜欢追随时代潮流,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因此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了他们的“宠儿”;有的教师则是将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在导入或者课后总结时才会用到;还有的教师喜欢资源共享,愿意在线教学等,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力工具。
在学习《购物》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就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如,在导入环节,笔者就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民币图片,有一元、一角、五角、一分等不同的面值并引导学生认读了人民币的图案和面值。再如,在当堂检测环节中,笔者为大家播发了一段二年级学生明明独自购物的视频,只见视频中的小朋友拿着20元帮全家买东西,要帮妈妈买一瓶醋,帮爸爸买一瓶饮料,还要给自己买一块橡皮,已知一瓶醋1.5元,一瓶饮料4元,一块儿橡皮1.2元。等到视频中的小朋友挑选好自己的商品后,笔者就暂停了视频并提出了问题:明明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因为同学们刚刚在小小商店的游戏中熟悉了人民币元角分的兑换,也进行过算钱、付钱和找钱的练习,因此能很快地回答笔者的问题。而继续播放的视频正好验证了大家的看法,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学活动。此外,课堂总结活动和课后作业布置环节,笔者也都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彰显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
海量的信息,新颖的学习手段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对信息接收者没有身份、年龄、性别、地域上的限制,促进了教学公平和自由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
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时,笔者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意识,也熟悉信息技术的操作,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于是,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笔者将课堂暂时搬到了学校计算机室,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体验。大家在笔者的引导下陆续进入了某个学习平台中。由于平台中数学知识点和教材中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智能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难免禁不住诱惑,翻阅其他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受到了笔者的批评,但大家还是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此外,当同学们浏览或者学习完所有的知识点后,学习软件还会提供了形式多样、选择性强的课后作业和练习试题,并在完成提交后给出修改的意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升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改善了教学环境,有效地提升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促进了任务高效率完成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僵硬、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实践活动的缺少,理论知识的盛行消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建议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用新的研究成果、新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认读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笔者认为要完成这次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找到了多个应用分数的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抬头看多媒体屏幕,认读上面的分数数值。学生们一时陷入沉思,感到这个任务十分困难。见此情景,笔者为学生们讲解了分数的意义、分子和分母含义以及表达方式,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了这些分数的正确读音,发挥了示范作用。渐渐地,大家也跟随着读音大声朗读起来,初步认读了分数,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上,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高效、便捷、内容海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教师个性化教学、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了任务高效率完成等等,为教师同仁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郝志红.信息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时效性[J].信息记录材料,2018(11).
[2]李宇.优化手段,辅助教学——浅谈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