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聪
陕西省西安市武警工程大学基础教育学院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 《灯下漫笔》
一、有着悲剧命运的祥林嫂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不幸,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二十六七时死了丈夫,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了。
?被婆家的人绑了回去,又把他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
?再嫁时拼死反抗,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
?第二任丈夫患伤寒去世,两岁的儿子被狼衔去吃了五脏。
?贺家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被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再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在鲁镇备受歧视。(阿毛的故事、额头上的疤)
?柳妈用“阴司”之说让她对地狱充满恐惧。
?用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赎罪后仍然被歧视。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在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忍受着肉体的辛劳,精神的折磨。
二、那么,在祥林嫂充满了苦难和不幸的一生中,有过快乐和幸福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
快乐和幸福:
生甲: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满足,有笑影,白胖了。(第36段)
生乙: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胖了。(第64段)
生丙:捐完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第106段)
师问:在祥林嫂一生的所谓的快乐和幸福和长久的苦难与不幸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答:快乐和幸福太少、太短暂,苦难与不幸太多、太长久。
(1)祥林嫂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是那样短暂、那样卑微,其实只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2)祥林嫂不是恶人,她勤劳、善良,不管遇到怎样的厄运,她都努力想要活下去;
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广大受奴役、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代表。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这样写道: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坐稳了奴隶”。
三、作者在塑造这样一个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时运用了许多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神态等,其中最能展现她不同时期生存状态的描写手法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几次比较集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填一填;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
生甲: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生乙: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丙: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师明确2: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师明确3: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12次)。分析其揭示的意义,表现的情感。
师明确:
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揭示的意义:
①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②揭示祥林嫂痛苦与悲哀;
③揭示祥林嫂性格和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④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补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