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助推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   作者:刘慧玲
[导读]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语文综合训练活动
        刘慧玲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语文综合训练活动,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如何才能提高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有效性,使演讲为教学服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演讲有主题,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
语文的世界浩瀚无边,在演讲前,很多学生对演讲内容的选择是无从下手的,他们只是漫无边际地说自己了解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导致课前三分钟的演讲,缺乏目的性,没有了方向;缺乏了针对性,没有了实效。因此,教师有必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在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里,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规定一些相对统一的演讲主题,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1.基于“提升素养”,确定演讲的主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简单而言就包括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以“提升素养”作为出发点,能够使演讲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第一次演讲,学生的表达总会是断断续续的,不能流利地把演讲内容“说”出来,不能准确把握语气语调,也欠缺感情的投入。这与平时学生没有好好训练“读”有关。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其“演讲”的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足足一个星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里,只安排一个“演讲”主题:“朗读名篇佳作,提高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练习朗读。我根据座位顺序,让同桌两名学生依次上台朗读,不统一朗读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是课外的诗词名篇,也可以是课内的教材课文。听的学生,也有听的任务:听后点评。通过点评,学生无形中知道了自己在朗读时该怎么取长补短。“说+评”的演讲过程,让学生的听、说、读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基于“教材编排”,确定演讲的主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教材是按照“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的体系来编排的,在让学生准备演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来安排演讲的主题,指导学生搜集一些“类文”对教材课文进行补充,从多个角度把这些“类文”通过演讲的形式分享给同学,达到课内与课外的巧妙融合。
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童年往事”,和“童年”有关的名家名篇有很多,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搜集演讲的内容,就可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积累,丰富课内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演讲兴趣。如有的学生找到了选自《小学生萧红读本》里的《井里捞上来的“美食”》,美美地向同学们讲述了从井里捞上来的“美食”指的是什么,也分享了自己从文中所体会到的祖父对作者的感情。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布置相关的主题演讲,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似的文章,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二、演讲有模式,实现模仿与运用的有效转变
在训练学生演讲的初期,教师就应该先规范好演讲的模式,做好示范演讲,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帮扶下,逐步掌握演讲的技巧。
每开始一个新的演讲主题,教师就做第一个“演讲者”,言传身教,鼓励学生模仿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内容(学生介绍)+理解(学生谈体会)+运用(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在演讲环节方面,我们则按“演讲(主持人)+提问(主持人)+评价(听众)+总结(主持人或教师)”的步骤,循序渐进进行演讲与交流。有了这些参考模式,每一个学生在演讲时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例如在进行“成语故事”这一主题演讲时,我按照事前规定的演讲模式给学生做示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成语故事‘闻鸡起舞’,它主要讲了……”接着,我们进行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你觉得祖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最后,我就这次演讲做了总结:“同学们,年轻时的祖逖很有抱负,为了报效国家,在半夜听到鸡鸣,就起床拔剑练武。我们也应该像祖逖那样,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演讲有模式,学生自然就懂得“怎么说”,慢慢就会有话可说,言而不尽,整个演讲过程就会有条不紊。小学生的模仿,是学习,是借鉴。教师做好示范引领,才会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运用”的飞跃。
三、演讲有评价,实现情感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个班的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的不同,演讲时所呈现出来的水平和效果也就各有特色、各不相同。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话语流畅,妙语连珠;相反,则讲得磕磕绊绊的。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本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提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有效性。
课前三分钟演讲完毕,教师都应及时组织点评,先请一两个学生评价,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所有的“听众们”,包括教师和学生,都充当细心的“观察员”,积极捕捉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优点,都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表扬。如一个新奇特别的演讲题目、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一个自信笃定的眼神……都是进行评价的“切入点”。对于那些精彩的演讲,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演讲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对于一些表现得稍微逊色了点的演讲,我们也要耐心地听学生讲完,不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学生的优势,让学生知道自己演讲存在的不足,知道如何改进,使其对下一次演讲充满期待,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
除了运用真诚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以外,我们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如“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评价登记表”(表格1),让演讲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借助评价表进行演讲效果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评价表里的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人的演讲状态进行评价。就以上两个表格而言,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按以下流程进行评价:1.由科代表提前一天按照学号顺序告知要演讲的同学。2.随机由四个同学和科代表担任评委,根据评分细则给演讲者进行打分,取五人的平均分写在评价登记表上。3.由1个评委代表宣读演讲得分,并对演讲者进行点评。4.教师点评总结。5.每两个星期,根据演讲得分进行排名,对高分者进行奖励。
这样的评价过程,让所有人都明白演讲和评价的“关注点”是什么。学生在进行评价的同时,强烈的好胜心又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超越别人。从演讲评价中,学生们彼此对照、互相提醒、共同进步,提高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有效性。
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一个积累成果展示的过程,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说话展示的机会,也是一个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舞台,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精彩纷呈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节课良好的的开端,有效运用,演讲则会成为语文课的美丽序曲,成为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助推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