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蕊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白奇民族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4
摘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外部环境是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意识到应加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为提高学校声誉以及教学质量提供前提。但是部分学校的校长对如何进行小学校园建设感到苦恼。对此本文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若想在小学校园进行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的校园环境,作为校长应该意识到小学生性格、认知、心理等方面还不完善,相应的观念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若想进行高效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校长适时举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其次还应强化物质条件,优化校园文化底蕴;最后,校长还可以设立相应监督机制,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素养。本文便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举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
若想建设校园文化,首先应该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培养,小学校园中学生较多,作为校长可以采取整体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举办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举办的活动不能过于单一,以免学生逐渐厌倦丧失兴趣,校长可以接受意见及时完善。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校长首先可以举办校运动会,通过运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意识;同时校长还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观念进行培养,为节约时间,校长可以进行校园宣传讲座,比如举办“杜绝校园暴力,打造和谐校园”的相关活动,校长在本次活动中可以讲述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危害,可能会造成抑郁症等严重问题;校长还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借助《未成年人保护法》讲述相应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同时校长还可以举办爱国主义专题的诗朗诵或者歌唱比赛,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校长还可以设置校园文化宣传栏,让学生对本校校园文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便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物质条件,优化校园文化底蕴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意识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相对有限,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该着手于对校园物质条件的优化,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其次作为校长还可以设立相关的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的喜爱,逐渐由外在设施转变为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加以协助,优化校园文化底蕴。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应该意识到,应采用”先外而后内”的策略,对校园中一系列的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底蕴。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校长应该引进一些体育器材,为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供条件,此外还应该安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模式得以更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对校园里的危房危楼进行拆除和修建,为学生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此外校长还可以与老师交流,每周安排一些读书活动,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参加,并书写相应的读书心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相关书籍,借此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能力。
三、实行监督制度,优化环境提升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进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校长还可以基于学生的特点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同时校长还应该时常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其中涉及的道德行为,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
校长设置的监督机制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监督性,可以设置学生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对于毁坏公共财物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书写检查书。同时作为校长还应该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设立相应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效仿。除此之外,作为小学校长还可以举行每周一的升国旗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同时在活动中校长可以对上一周学校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接下来的校园管理以及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对日常行为进行了解,同时还可以设立意见箱,让学生与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校长有选择的采纳,进一步建设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高涨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这一切都需要校长着手建设校园文化。若想进行高效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校长适时举办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其次还应强化物质条件,优化校园文化底蕴;最后,校长还可以设立相应监督机制,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廷墨.关于校园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建设的相关研究〔J〕.才智,2015,(05):25.
[2]刘红霞.校园文化建设: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