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   作者:周丽
[导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重点,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丽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重点,加强古诗词教学研究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高中学生普遍诗歌学习兴趣不浓,诗词积累贫乏,缺乏诗歌审美鉴赏能力,诗歌教学质量低下。如此严峻的形势,对广大农村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极其需要通过一系列古诗词教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情趣美、道德情操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诗词的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展开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都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在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想象诗词的画面美,进入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从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受到诗人的启迪和感染,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诗词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声调和谐,气势贯通。古典诗词这种音乐美只有通过朗诵的形式才能感受得到。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声调和谐,我们在朗诵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一种循环往复的音乐美,又能在朗诵过程中进入诗人意境,切身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忧郁苦闷。这岂不是美到了极点吗?如《归田园居》中,诗人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村庄、炊烟等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在头脑中勾画这幅声色协调、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图,去感受诗人弃官归隐之后的喜悦,感受诗人对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这样,学生们就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我们可以采个人朗读、小组齐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配乐朗诵、表演朗诵方式,还可以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比如豪放词可以选择由男生来读,更豪迈慷慨,婉约词则女生读更幽怨凄美。《短歌行》我们宜采用个人诵读,去感受曹操的建功立业和求贤若渴的雄心壮志,而《琵琶行》这样的长诗则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更好,更能让人体会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楚。
二、群文阅读,拓展知识面,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其思辨能力。


近年来,群文阅读教学方兴未艾,这是一种阅读方式的革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拓展诗歌课外阅读量,才能慢慢体会出其规律,感受其特点,也只有见得多,认识才会深刻明确,才能感受是人丰富含蓄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手法。诗词群文阅读,能有效避免阅读碎片化,能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词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要求老师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诗词进行设计。我们可以以某位诗人的作品为议题,感受其诗歌内容,情感和创作风格。比如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开展了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的诗歌专题群文阅读。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记住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乐观豁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等。我在讲授授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和《定风波》时,开展了以“苏轼黄州突围”的专题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强调全员个体参与,提高其探究积极性;然后给学生提供与苏轼在黄州期间有关的阅读文本,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黄州突围”部分,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苏轼的“赤壁三绝”、李泽厚的《苏轼的意义》,《放鹤亭记》,思考苏东坡遭遇了什么,如何实现思想的突围,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最后以小论文写出自己收获。学生能把苏轼置于历史大背景中去解读,能辩证地看待诗人的遭遇,不但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拓展了视野,更是让学生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突围中学习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当经过长期诗歌鉴赏训练之后,学生积累了大量具有审美价值的诗篇,思维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这时,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加入新的血液,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动机,让学生在诗歌创作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民文化的高度自信。
但是,创作要针对学生现状、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可以由易到难。可以从古体诗的改写开始,要求学生把古体诗改写成现代诗或者散文。老师可以预先提供具体的诗词改写范例师生共同赏析,找出诗词改写的小窍门;再结合学生的习作当堂比较、修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比如,让学生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成散文,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忧伤凄切的情感,还能训练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多种诗歌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不但能避免教师单方面技能输出,还改变了学生碎片化的阅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吟咏诵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诗歌模仿创作中提升思维品质、构建审美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