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呼唤,童心飞扬——幼儿园自然游戏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   作者:孙艳红 吕冬香
[导读] “又要我们画画呀!”孩子嘟嚷着,明显地抗拒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春游—画画”“赏雪—画画”“唱歌—画画”“诗歌—画画”等。
        孙艳红  吕冬香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幼儿园  江苏省南京市 211125
        【案例背景】
“又要我们画画呀!”孩子嘟嚷着,明显地抗拒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春游—画画”“赏雪—画画”“唱歌—画画”“诗歌—画画”等。教师往往在集体教学的延伸环节设计成绘画活动,意图让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并进一步巩固新经验。但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安排中失去了绘画的热情,变成了程序式的任务来应付。《春雨的色彩》是一篇散文诗,优美的语境创设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若是用画笔来勾勒,肯定春意盎然。但这只是教师的预设,前提是孩子有较好的绘画功底,对于中班幼儿可操作性太小,孩子们很难在绘画中体验成就感,很可能适得其反,搅浑了原作的美。
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将活动放置于更加广阔的天地,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言语的说教走向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我们一起化作春雨,走进自然,为大地装扮一番。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细致观察,亲切互动,积极地表达表现,充满热情与创造力。
    【案例实录】
(一)春雨的色彩
“我是春雨,沙沙沙,洒在迎春花上,迎春花变黄了!春雨是黄色的。”孩子们低吟着,哼唱着。花瓣上的雨珠轻轻地滚动着,那么的清澈灵动,似精灵般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自然的魅力,唯有走进,才能察觉,唯有静心,才能有所感悟。
孩子们扮作雨滴,飘洒过幼儿园的边角落,草地、树林、花园和操场都在那一刻记录了孩子们似那春天精灵般跳跃欢腾的身姿。“老师,你的春雨是什么色彩?”浩浩跑来追问我道。我将彩虹条纹的外套披在肩上,旋转着身体,欢呼着:“我是七彩色的春雨啊,哈哈,我是春雨,沙沙沙,洒在天地间,天地变成七彩色!”孩子们被我逗笑了,低头看看自己的衣服,也扮演起来,“我是紫色的春雨,沙沙沙,洒在你的身上,你就变成紫色啦!”“老师,我是胡萝卜,我要橘红色的春雨!”轩轩盖着帽子蹲着草地里,呼叫着……
(二)春雨的味道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午间散步,我们来到了大厅的屋檐下。孩子们欢呼着,巴不得立刻冲到雨帘中畅快地奔跑,幸好中班了,孩子们有了一点自制力。“啊,好好玩啊!”他们一个挨着一个站在台阶上,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接住滴落的雨水。有的甩甩手中的雨滴,又赶忙接住第二滴、第三滴;有的摊开双手,静静地享受水滴撞击手心的乐趣;有的快速地抓握住落下的水滴,一次失败,再试一次,终于抓住了,紧紧握着,但又偷偷地沿着指缝溜走了……这就是自由生命的轻盈之感吧!
诺诺斜着身体,扭过头,雨水飘落到她的嘴里,她呵呵笑着绕行到另一边……这就是春天的雨呀,青草喜欢喝,桃树也喜欢喝,连古灵精怪的孩子也忍不住尝了尝。几个孩子就着滴落的雨水开始洗手,满是惬意,满是欢快,仿佛回到了诞生之地,孩子们对水的亲近与喜爱,是源自生命的本能吧!辰辰慢慢地走在最后,临别一脚,踩进水洼,水花飞溅,“哈哈”一声,偷乐一番。此时是多么愉悦而欢欣啊,孩子们在享受自然赐予的这份美好,而此刻所知所感的一切都会悄悄沉淀到生命中,为生命铺就一层积极乐观、希望而光明的底色。
(三)春雨的姿态
“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就不见;千朵花,万朵花,落到水里看不到它。”几个孩子趴在阳台栏杆上,望着随风飘落的细雨,念叨着儿歌,雨越下越大,滴答滴答,落到水洼里,点点水花溅起。“春雨是一根根线条,断断续续,有长有短,有的断了,有的没断……”童声清脆,似有一股诗歌的韵味。
雨停了,孩子们穿行在后院的小径上。有孩子捧着一片绿叶,轻轻晃动着上面雨珠,自得其乐;“春雨是一张蜘蛛网,哈哈,把我们都网在里面了啊!”孩子们拍拍身上占到的水珠,低伏着身体,轻轻地走过菜园,怕惊扰那只勤劳忙碌的蜜蜂。……几个孩子围着结荚的青菜讨论着,认真而专注。细雨朦朦,春雨缠绵。一花一世界,一颗青菜的生长也透露着生命的节律。孩子们此时此地也许还未清晰地认识“生死”“延续”等,但已经隐隐地感悟到了“花开花落自有时”“岁岁有枯荣”,而这颗菜就是“无知”到“有识”的桥梁。关于存灭、生死的奥秘,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那就让大自然悄悄将其奥义传递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让春雨的多姿引领孩子们感受万物的多情。
(四)春雨的世界
春雨沙沙沙沙,温柔地滋润着干燥的大地,播种着嫩绿的希望,挑染着娇柔的桃红,轻抚着垂柳的轻盈。春雨滴滴答答,轻轻唤醒了大地,飘落在地上,一会儿又一会儿,终于积蓄起来几块小水洼。小水洼折射出另一个世界,也静静地盛放着世间的几处光影,等待与灵透的人儿的相遇。
孩子们轻轻推开廊道的门,走进宁静的后院,深深呼吸着清冽而新鲜的空气。摸一摸树叶上的雨滴,沾一手清凉;闻一闻路旁含苞待放的花儿,吸一口清香;看一看破土而出的青芽,印一眼惊奇。灵动的身影跳跃在小径的绿叶丛间,轻巧的小脚踩破了水洼的寂静,溅起的水花满是欢笑的余波。低头的孩子伸出小手试图抓握水中的倒影。“这里有天空和大树呢!”“还有我的手呢!”一声声欢叫,引来一群孩子的驻足观望。几个孩子索性蹲在水洼旁细细的观察,不时摆弄身体,想将自己加入到水中的世界。“哎呀!”一声惊叫,打破了自得其乐的欢乐,孩子们循声望去,竟是最活跃的然然在摇晃着大樟树,而不可撼动的大樟树,回报了他满头满脸的水滴。沾染了樟木香的雨水,刚好滴落在仰头观望的孩子们的脸上,惊叫一片,欢笑一片。

然然握着拳头跺了跺脚,似有不甘,又似自我解嘲,孩子们呵呵笑着继续前行……
   【案例分析】
(一)幼儿的兴趣需要对教学组织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要求创设一种充满新奇的学习氛围,不局限于常规,打破教条形式,开创有活力,有热情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而教学艺术是基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应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人事物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开放多元的教育导向的引领下,活动的意义应让幼儿走向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让每一个沉浸其中的幼儿都能获得愉悦的独特的体验。“春雨”系列活动的开展,从室内走向户外,从说教转向体验,让孩子有更多自主成长的空间,让学习变得充满新奇与期待,也让活动变得既有价值又好玩。
(二)幼儿在大自然活动中的体验
“又要我们画画啊!”传递的是被动而压抑的沉闷;“啊哈!”满是自由而奔放的欢悦。春雨轻柔无比,召唤着“自然之子”,雨滴也变得多姿多彩。孩子们静心地观察着司空见惯的春雨,却惊奇的发现了另一方世界。他们在突破界限,打破定式,将成人传授告知的搁置一旁,寻找到了与世界互动的新方式——走进、细致、独特。
孩子们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每一次走进大自然,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孩子们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一点一点地挖掘大自然的秘密,实现自我教育得同时也内心涌动着对自然的热爱。
(三)大自然对课程实施的支持
游戏化的课程更需要充满自由气息、趣味浓厚的场所支撑。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难以让孩子的充沛活力得到伸展。自然韵味的户外环境成了很多探究、自主、生成等活动的首选。将课程实施的场地移至此,展现了更加宽阔、开放的空间,孩子们在其间展现着蓬勃的生命,灵动、愉悦,仿佛心灵都是轻盈的,似要展翅飞翔。
我们打破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形式,尽可能采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注重以幼儿自己的经验生发的活动。春雨向我们展现着若隐若现的秘密,孩子们徜徉于自由之境,会有太多的惊奇发现,讨论着,成长着。春雨落下时,我们一起在大自然里徜徉,用心感知。
【案例反思】
(一)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教学形态
幼儿园课程应充满游戏精神——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打破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形式,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课程游戏化要求更加注重幼儿主体,强调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幼儿的探索、交往、表现等才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应以游戏导向,让幼儿在自然中玩着、学着、成长着。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园所自然环境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将在情境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多种感官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幼儿做了什么”,丰富的自然的教育环境,把生活、游戏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现实追求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归属于哪里?天地自然,我们只在其间;岁月流淌,生命静静成长;光影无声,心灵感知体悟。走进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幼儿在自然环境自主游戏,探究创造,在与自然材料的互动中感知思考,获得直接的自我经验。
纵观中外教育史,以卢梭、裴斯泰洛奇、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教育家倡导“自然教育”,相信儿童内在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注重天性,以自然为师。在教育中,让儿童接触大自然,与自然界的一切产生互动,儿童在自由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长。陈鹤琴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大自然是活教材”的主张,“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幼儿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等。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对自然环境对幼儿发展意义的肯定。
(三)提升课程适宜性的方法
审议我们现有的课程方案,是否基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否关注儿童的游戏与生活的价值,是否是基于真实的观察而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审议一日活动的指导策略,是否以观察为先导的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的启发、鼓励、提示和指导?是否多样化、适宜、有效?是否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让幼儿享受了活动过程,是否有成就感,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与周围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让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把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要避免本本主义的“课本”定内容的现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生成,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走进自然,跟随儿童,在实践与互动中,不断调整组织方式与支持、指导策略。同时也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机智与灵活开展活动的能力。
总之,在春雨的呼唤下,没有置于外的教育目标,孩子们在观察与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交流、讨论,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成长认知。在实践的轮转间,我们将会体验到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观赏着草木生长、虫鸟变迁,感受着生命的节律。我们应该多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思考,真正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与学习的主人,自由伸展生命的张力,做快乐游戏的孩子。大自然里,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享受大自然的教育。大自然不仅培养孩子们在观察中的耐心和仔细,也给予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长。

备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幼儿自然游戏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XC-c/2016/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
孙艳红,女,1989.02,盐城市滨海县人,一级教师,教师,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幼儿园,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齐尚路258号,211125,15996209464,1070337577@qq.com
吕冬香,女,1970.12,南京市江宁区人,一级教师,园长,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幼儿园,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齐尚路258号,211125,13805142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