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旭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一中学 824000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综合素养,很多教师都会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开展名著阅读阅读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热潮。但是,名著阅读这一热潮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在本文中,我将展开详细探讨。
关键词:名著阅读;高中语文;语文教师
列斯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而文学名著恰恰是理想的书籍,阅读文学名著也确实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这一时期的学习任务,开展名著阅读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过于执着阅读名著,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名著阅读失当引发的问题
任何事物,只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会保障其一直发挥正面效应。如果对他的掌控力度和专注程度出现超标,原本美好的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名著阅读工作便是如此。当下阶段,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名著阅读工作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新风气。很多语文教师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每一位学生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这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被挤压。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的工作还是以学习为主。在语文课上努力吸收知识,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以确保在高考中发挥出理想水平。但是名著阅读挤占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但是当学生一旦沉浸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时,就会打破阅读时间的限制,甚至在教室讲课时也偷偷阅读。而这种行为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工作。第二,为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出现提供了便利。要求学生阅读名著这一项教学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想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但是一本好经通过歪和尚的嘴念出来就变味儿了。在高中,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私开小差。教师要求他们阅读名著时,他们就会桌子上放一本书,打着阅读名著的旗号为自己的娱乐行为作掩护。这种不良行为对教师的教学初心是一种曲解。
二、合理开展名著阅读的建议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导学生阅读名著这一项教学措施的推行出现了上述两个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把名著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完全剔除。
因为名著毕竟是优质的语文素材,名著给读者带来的正面效应也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阅读名著。关于这部分的教学措施可以参考以下三点:第一,先把书本上的名著完全掌握。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节选自某篇名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哈姆雷特》文章选段、《雷雨》文章节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名著的典型素材。而且这些文章是入选语文教材的,所以入选部分必然是整部名著的精华。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最典型的一个片段。教师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读熟,读透。只有充分阅读了书本上的名著,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名著。第二,合理控制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基本都是自己掌握,虽然教师在课上提出了“要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基本要求,但是课余时间到底指什么时间?课间十分钟也是课余时间,周六周日也是课余时间。教师对课余时间的规定比较模糊,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沉溺于名著阅读。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合理控制学生的阅读时间。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全班学生只能在周末时间阅读名著,其他时间必须要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这种要求的提出合理控制的学生的名著阅读时间,不会再产生那种课间阅读十分钟的名著,然后下一节课整节课都在构想与名著有关事情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课上专注程度与语文综合素养。第三,指导学生精读名著。教师要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持细嚼慢咽的阅读原则,把整篇名著当做一个加长版的阅读理解来处理,分析凝固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结构脉络,并把这些东西记在笔记本上。不可以怀揣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思想。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的内容描写非常精彩,有很多关于人物刻画方面的语言称为经典,毫不为过。因此,学生可以把相关部分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自身作文素材的丰富,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的发挥了阅读名著对自身语文学习素养提高的正面效应。
三、结语
教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已经成为当下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新兴风潮。诚然,阅读名著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会发挥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名著阅读行为也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掌握书本上的名著部分并加强对原著的阅读深度,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黎香.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李煜晖[J]. 中国教师,2018(09):18-22.
[2]余志明. 为“名著阅读”呐喊——2009年江苏中考名著阅读题引发的冷思考[J]. 语文教学之友,2010(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