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   作者:温红英
[导读] 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红英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514021
        摘要: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认真培养小学生这些综合能力,将来才能适应更高年级的学习,适应社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导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培养  提高综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一个有意义的提问能带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思路。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呢?首先营造平等、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发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发现问题意识培养中期,注重学生提问的深度,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如何测量这一圆形的周长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生1:“拿一把能够变软的尺子就可以量了。”生2:“可以用一根线缠一圈,然后将线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测量了。”师:”生3:“可以在圆的边上描一个点,滚动这个圆,白纸上会留下两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师:“都很不错,但是对黑板上这个圆,我们能够用缠线的方法或者滚动它吗?”学生领悟到上面的方法对于实物有效,但是对于图形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课堂在这种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良好的数学意识,能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善于分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以《解比例》这个小节的知识教学为例。在这个小节中,有这样一道题x:320=1:10,应该如何来解答这个方程?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其中的x看作一个因数,然后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这样便可以求出x的值。”为了使他们能够想到更多的解题方式,我 让学生再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进行解答,比如可以先求出左边的比值,然后再使右边的比值能够与左边相等即可。”这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更主要还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够更加多样化。

本人认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着重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人的先天能力,也是小学生的一种基础能力。善于抓住那些一闪而过的机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这个内容时,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森林里举办聚会,小兔子喝了6杯酒都没醉,但大老虎喝了一杯酒就醉了,为什么呢?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的学生说大老虎的酒量不好,有的学生说大老虎和小兔子用的是不一样的杯子,大老虎的杯子大,小兔子的杯子小,所以大老虎一杯就醉了。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适时为学生导入“容量”这个概念,学生很快明白这个概念的意思,教学任务在无形中得到了解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
2、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把握好开放性问题的“度”。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提问:“要求长8厘米、宽5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有哪些方法呢?”这时,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得出如下一些算法:①8+5+8+5;②8×2+5×2;③(8+5)×2,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验算后,学生把答案集中到了第三种算法上,认为第三种算法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最佳公式。这时,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长方形,让他们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经过几次反复的实验,学生成功概括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以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知道了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进而创造出了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在“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对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要想引导他们学好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意识。高年级数学应用题题目比较复杂,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极为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教师需要学会使用更为恰当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题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得到培养。我以《负数》这个小节的内容教学为例。教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正确地在直线上进行正负数的表示,学会使用正负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一个人在-2的位置向西出发,走了1米,他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他在-2的位置上,先向西方走了1米,又接着向东走了4米,此时他会在什么位置上?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其一,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与周围的同学展开探究,然后展示探究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解题思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其二,借助信息技术,将应用题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题目动态化,学生便可以对这道题目中人的走向有一个直观且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其三,采用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个行走的情境进行想象,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得到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十分依赖问题意识,学生只有脑海中充满了问题,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数学知识才能吸引他们走向问题解决的彼岸。只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开文献:
[1]王建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刊),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