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胡彩玉
[导读] 本文在体验视角下提出一系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在生活参与中塑造道德意识、磨炼自我意志,收获更多课堂上不能体验到的成长意义。
        胡彩玉
        江西省鄱阳县乐丰中心学校333128
        摘要:现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价值运用于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基于此,本文在体验视角下提出一系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在生活参与中塑造道德意识、磨炼自我意志,收获更多课堂上不能体验到的成长意义。
关键词:生活体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引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具有更强的体验性和理解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理论相关知识,还要将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精神融入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深入研究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结合新课改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确定适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对教材内容、补充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化重组或整合,包括新编、増删等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要深人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精神,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生活的意义”,并紧贴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定位和教学设计,如教师可借助班级规章制度图表,讲述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规则,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指出视频中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如上课交头接耳、下课在教室里打闹、将别人的书扔到讲台上等),再说一下规则的必要性与好处。教师可结合班级规章制度,参考小学生规则,让学生分析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和制定要求,并让学生与其他学生合作,围绕班级生活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新的班级规则,用规则约束学生在班级内的不良行为。
二、生活体验教学,感知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依托生活背景、素材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探索和学习,升华学生的法治意识。具体而言,教师既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引入生活案例,使道徳与法治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几个问题:“今天早上,谁为你准备的书包和学习用具?谁为你做的早饭?谁送你上的学?你感觉你的家人好不好?”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出“家人的爱”这个主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并且,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围绕“健康、安全的生活”或“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从法理角度讲述家庭关系。

如在孩子年幼时,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而父母到了晚年,晚辈要承担赡养义务,在物质上、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并关注长辈的精神生活,有时间多陪他们说话、健身,在精神上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而且,晚辈不赡养父母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珍惜父母给予的爱,并在适当的时候回报他们。教师这样结合生活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感知法律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强化学生实践创新精神
        要想进一步加强学生活动体验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要使合作形式多元化,并完善小组辩论、小组问卷。通过组员对话交流、组员间比赛演绎、集体观察打分、组员代表发言、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在组织体验活动时,更不能拘泥于单一形式,要对合作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活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中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展开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身边有怎样的朋友,自己也会成为相似的人”。针对这种人际交流的同化现象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抛出问题“你觉得哪一位朋友对你有很深刻的影响?”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分別陈述心目中对自己最有影响的朋友。通过每位学生的讲述,也可以加强其他学生的择友观和正能量精神,并且在讲述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强化每一位学生的体验感。最后,教师总结发言,对学生的友谊故事点评总结,同时布置任务,让学生为本次讲述故事的主人公朋友送一份特別的礼物。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增强学生的道德奉献意识。
四、培养学生社会关爱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除了讲解书本知识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之外,还应该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通过举办各种奉献爱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再现活动,设计贴切实际生活的剧本,让同学A扮演过马路不慎摔倒的老奶奶,让其他同学分別扮演路人甲、路人乙等,每一位路过的行人表现不一,有的匆忙走开,有的旁观,有的则在旁边打电话喊人,也有的走过去扶起老奶奶。经过几轮分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认同的观点展开阐述。最后,教师对学生不同答案观点的说明进行评价,对选择立刻去扶老人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再对持其他观点的同学进行具体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关爱意识、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应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所以,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合理化整合教学资源,增设各种演绎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强
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进一步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高放.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0(13):23.
[2]赵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261-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