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云南 五华 650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这个问题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这门学科就是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当学生的有了敏锐的发现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问的前提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分析,并因个人数学基础的不足而对“知识点”感到疑惑,整体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思考和探索,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读题、计算等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小学学生的提问能力本身不足,针对学生的该项不足进行培养,能让学生从提问出发,逐步培养个人勇于探究、善于探究且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张“一行四个小兔,一共3行”的图片,然后以4×3的算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结合图片进行算式的思考时,便会考虑算式中的4代表什么、3又代表什么,为什么要写成4×3?最终因个人产生疑惑而向教师提问,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对乘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再经过教师授课,学生对乘法的记忆和理解会更深入。
(二)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可以通过学生提问,帮助教师们了解到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进而对学生不理解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保障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为学生带来遗留问题。现在是新的教育时代,传统以教师单人讲解来帮助学生学习的模式,不仅教学效率较低,且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和善于思考,提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全面性,最终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25-5)+13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将该题以及解法展示给学生,有学生可能会对先算括号里面再算外面产生疑问,当学生提问后,教师便可及时为学生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在混合运算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保障学生能准确理解混合运算。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
针对部分教师在授课中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未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散机会的状况,有关教师可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在知识点、问题教学中,多利用引导式的语言、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完成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不断提问来获取知识,而并非教师直接讲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信,促使学生更加爱上提问。
(二)为学生创造提问环境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学生会害怕教师、不敢进行提问的状况,有关教师要能适度改变自身的授课风格和方式。小学学生属于能力较弱且不断成长的阶段,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尽量保障授课语言、表情和动作的亲切,不能将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保持激励、表扬、肯定以及认真对待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带来的好处,更加积极的进行课堂提问。此外,部分数学知识点的讲解理论性过强,在授课中看似没有问题,但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便会出错,因此教师在课上要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实践机会,让学生来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个人数学能力来发现自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障授课的有效性。例如笔者在“除法”教学中,便为学生开展了实践活动,笔者让学生计算“一只小兔有19个苹果,吃了三个,剩下的一天吃2个能吃几天?”学生纷纷开始了计算,有学生粗心大意把19-3算成等于15,最后的算式怎么也不会算,于是他进行了提问,笔者发现了他的问题后及时指导他,该名学生也及时进行了改正,他发现了自己容易粗心的毛病,于是后续都会把题和算式多读几遍。
(三)善用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重心。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能营造氛围、诱导情绪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愿意主动介入问题,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比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各个运算律的运用规律。但是,这种重复性质的练习又是学生缺乏兴趣的内容。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了闯关游戏的情境,在“勇闯古堡”的剧情中穿插来自古堡主人的考验。而这些考验就是混合运算的习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好胜心与游戏的娱乐性质会让学生忘记做题的枯燥,还会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保持专注,通过自己快速的观察力和反应力,得出相应的答案,既追求了速度,又追求了准确率。这就是情境为学生带来的良好的探究诱导作用。
(四)建立小组,促进合作
协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掌握良好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合理地分组搭配,刺激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在相互配合与交流中碰撞,从而得出更优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能找到同类型问题的解决规律,从而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笔者就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将其划分为4人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能力比较均衡。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跟4有关的乘法口诀有哪些?学生立刻开始在小组中讨论,纷纷展示自己。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乘法表的规律。这样的合作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新的见解,还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达到了多重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等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红.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9(77).
[2]贾建锋.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20(15).
[3]王虎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28).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