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董小玲
[导读] 班主任在教师工作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董小玲
        湛江市第八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班主任在教师工作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如何理性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育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对班主任角色能力的全新检验。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纠正与对策
导言:
        每个教师都曾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头疼过,每一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接管的班级不出现“另类”的学生。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一个班中几十个天真无邪,性格各异的学生呢,总有一些学生跟集体的步伐不一致的。新时代,面对这些不良行为的学生,班主任必须用新思想、新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分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对于在教育上采取正确的措施,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这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学生思想品德不良原因的分析
1.1 客观原因
        1.1.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虽然我国社会风气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面不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社会的不法分子已把“魔手”伸向了校园,利用未成年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好奇的心强,采取诱惑、拉拢、威胁、欺骗等手段,对其施加各种影响;有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择手段,翻译出版色情书刊,连一些格调低下的影视片在银幕、荧屏上也频频出现等。
        1.1.2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父母的思想品行、生活作风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具体表现如下:教养不当: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吃、穿、住、用等物质上的高级享受,而忽视了良好品行的培养。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许多父母都选择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把孩子留给家里老人带,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一代“留守少年”。这样一来,物质生活水平是有所提高,但孩子的精神生活却贫乏了,内心空虚了,亲情不浓了,隔代教育的弊端更突出了;管教不妥: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管教要求严松不妥,令孩子无所适从。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一直溺爱、护短,孩子出现了问题,便埋怨别人,责怪学校;而有的父母则严厉过头,信奉“棒下出孝子”,动不动就训斥、辱骂、拷打、关锁或赶出家门。这些做法会令孩子心灵扭曲,离家出走,后果严重;家风不正:有些家庭成员存在某些恶习,如偷窃、赌博、酗酒等,这也会把子女引入歧途。家庭结构破坏,父母感情不和,无人管教等,都会使子女精神创伤,缺少亲情,缺少温暖,容易受坏人诱骗,造成恶果,后悔莫及。
        1.1.3 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的失误会给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蔓延和恶化提供温床。学校教育的失误经常发生在以下两方面:重智育轻德育:在学校管理中,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放弃部分学生的教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教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不当的办法来教育学生。如,有些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完成不了作业,老师不调查原因,就武断地批评学生偷懒;发现学生成绩下降,老师不是耐心地查明原因给予热情的帮助,而是严厉地批评、挖苦学生。有的班主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对那些无心向学、调皮、有早恋倾向的学生不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教育,而是把他们看成“害群之马”,简单地批评甚至粗暴地推出校门了事。
1.2 主观因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往往是对有关道德行为准则缺乏理解,再加上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如有些同学把为某同学出气而殴打别人认为是“讲义气”、“江湖哥们”。
    异常的情感表现。品德不良的学生之所以会干出一些违背道德行为的事,这往往和他们存在一些反常情感体验有关。他们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有时会对关心他的父母、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存在戒心。他们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吸取教训,而是将怨恨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干出反常的行为。他们对自己既自卑又自尊,特别敏感和容易受伤。他们通常以粗暴野蛮的态度来对待老师与同学。


        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一些学生的迟到、课堂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老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及时对其进行耐心教育引导并加以改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实施纠正时要把握的尺度
2.1 转变法式,转换位置
        有些老师把学生犯的一点小错误就借题发挥,见到一点就想当然地认为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要不就会“天要塌下的样子”。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错误给与纠正,但为了教育入心入脑,老师常常由此想到其他问题或现象,进行滔滔不绝的大道理说教,苦口婆心地说一大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的道理,连自己都佩服有这样的口才而当老师,可惜啊!但效果甚微,“跟在家里妈妈唠叨一样”,左边耳进右边耳出,闲气吹猪笼。
        学生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关心与爱护,重要的是怎样教能让他们容易乐于接受,怎样才达到教育的目的。老师应由传统的“我说你听”,转换为“学生讲老师听”的新教育模式。学生的话,即使十分幼稚,老师也要耐心倾听;对不妥的想法,要细心地引导,让学生提高认识,那些仍不明不白的、半信半疑的,也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再次引导。
2.2 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老师理所当然要严厉批评教育。但是,严厉批评不能恶语相对,更不能侮辱人格。特别是涉及道德问题的评价,老师一定要慎重,有时一句过早否定的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还处在道德认知的阶段,许多行为对于他们来说还没有上升到是非的层次。比如给异性递纸条,不能随便说是“搞对象”、“早恋”;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能说就一定是“小偷”;对打架斗殴的,不能说“将来一定蹲监狱”。对于涉及道德问题的过失行为可以先用暗示,再用说服、感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朝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实在要实施处罚,也要考虑进行处罚的环境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用自尊的力量促其改正。
        特级老师丁榕曾处理过一起学生偷笔事情。在她了解到失窃的笔在某学生的书包时,她没有张声。课后她特意给了他一支笔,说:“我知道你需要笔!”,后来这个学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将笔还给了同学。30年后,这个学生已经当上了一个部门经理,当他找到了丁榕老师后,向老师跪下说:“没有丁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丁榕老师的案例很好地说明了以人为本、保护学生自尊的重要性,假如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了那个学生,其结果可能就会酿造一个悲剧。
2.3 循序渐进,关怀感化
        学生犯错误,老师及时教育和引导很重要,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关注和提醒那些自尊心强、寻求平等、内心敏感的学生,则会使他们产生错觉——老师总是针对我!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老师的鼓励就变成教育的阻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就会步入教育的误区。
对这类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过严,要有足够的耐性。因为要他改正过来肯定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应该把关爱、鼓励、表扬的话间接地讲给他身边的人听,让这些人再把话传给他听,效果会更好。要让学生明白,他现在已经很棒了,老师对他很有信心了,让他自己有压力,而不是老师给他压力,因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3 结论
        实践证明,我们班主任只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聆听学生的心声,真诚用心与学生交朋友,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因势利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不良的行为要及时纠正,我们就能做好新时代的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秀梅.班主任扮演多元化角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
        [2]李志.浅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哲学智慧[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
        [3]武琼.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12).
        [4]耿志华.浅谈如何做好中学班主任工作[J].学周刊,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