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金志杰
[导读]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罗辑思维与抽象能力要很高要求的学科,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与题目难度都大大增加,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日益凸显。
        金志杰
        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罗辑思维与抽象能力要很高要求的学科,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与题目难度都大大增加,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日益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指导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分析形成原因,并通过有效教学措施进行合理转化是当今时代对其提出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要保持先进的教学观念,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困生成因提出合理转化对策,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学困生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学困生一般指班上基础较差、进步缓慢的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课上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反应稍显迟钝,作业完成困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学要想真正取得成效不得不关注学困生。在此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寻求相关对策。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阶段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完成生长发育任务,并且实现了生理成熟,但是由于初中生心理能力有限,还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综合而言,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有的学生由于个人天赋、思维水平和身体素质等原因,从小就不太喜欢数学,感到学习数学很困难,到了初中情况仍没有改变。有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兴趣发生了变化,数学成绩大不如前,逐渐地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一些突发因素或者偶然事件导致某次数学成绩不理想,造成状态低迷,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无法及时有效地完成,新的知识掌握不好,旧的知识衔接不了,造成恶性循环。这些学生的共性是: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无法培养和发展,存在没能及时排解的心理障碍。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探讨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广泛性、精确性和逻辑性。数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是,小学的数学教材叙述简易,语言通俗,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结论浅显,形象易记,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和理解,学起来较为轻松。一旦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会感觉不适应,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在理论性、思想性和逻辑性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广泛,方法越来越复杂,不少问题他们听不懂了,许多题目他们不会做了,尤其是在解题的程序和步骤上容易发生错误。这些都造成了很多学生小学数学学得很好,到了初中后成绩却开始下滑的现象。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学困生的教学,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应该选择结构相对严谨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讲授知识点和解答疑难问题时,应该尽最大努力清楚地呈现出所有的步骤,能借助多媒体课件或选配针对性的图片则更好,这样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这一知识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而学困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在讲解时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笔者在详细讲解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函数的图像,方便学困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笔者经常选择一些合适的知识点,让学生到讲台上做一回教师,由听课者变成讲课者,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学困生主动找老师提出要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题目,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笔者经常选择适合各名学生的题目,让他们自主讲解,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备足教材的各个区间
        笔者在平常备课时牢牢抓住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把握教材的要求,二是注意教学的方式,三是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笔者在任教初三毕业班数学时,由于没有新授内容,主要是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知识点的复习课,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集中在题目的讲解上。对于学优生,选择中等以上难度或者偏难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去思考,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而对于学困生就要选择相对较简单的基础题让他们去完成,以此让他们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笔者还会经常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困生去完成,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在教学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发挥错题的教学价值
        针对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他们对错题穷追不舍,一遍订正不对再订正第二遍,直到做对为止,并且只有订正对了,这一次的作业才给打分,如果连续两次没有订正,那就等订正好之后再给他批改下次的作业。对每一个章节都出一份错题试卷,对考试达不到要求的,实行补考制度,补考不及格继续补考或重做相应的题目。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并不去主动地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而是让他主动地去请教老师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用意志和努力来面对学习上的困境,沉着思考,自己去寻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就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但是,强烈的挫折感也会让学生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产生失败感和心理疲劳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地把握好度,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挫折。
(四)设计对应的训练题型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较多,容易混淆,内涵和外延常常不够明确,这时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往往效果并不好。例如在教授“有理数”时,笔者就出了一些辨析题让学生加以判断:①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②整数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③0不是有理数,等等。在教授“三角形的三心”时,编写了题目: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②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一点,等等。通过是非题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及性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果断性。能否抓住数学实质性的东西,果断作出结论是做好是非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是非题、选择题让学生训练,循序渐进,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意志品质水平。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是见仁见智的。学困生群体有相同的共性,而每一个学困生个体又有不同的个性,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考,针对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树臣.新一代社会公民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数学教师,1997(3).
[2]王方汉.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杨辉三角[J].数学通讯,200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