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设置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 黄洪奇 徐振国
[导读] 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探究性

         黄洪奇  徐振国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  261021
         摘要: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探究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的灌输,很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为此,物理教师必须将问题情境法引入物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物理素养,争取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问题情境设置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设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又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问题情境设置的有效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争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强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物理实验内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将问题情境设置与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要素设置个性化的物理问题,从而为强化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供可靠的保障,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式教学的概述及实施原则
         问题式教学主要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思维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智力与能力上的提升,从而增加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遵循以下4点原则:第一,遵循层次性原则。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要做好学生的分层和问题的分层,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他们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遵循针对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目标明确,要能够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要能够突出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第三,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需要获得启发,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富有挑战和探究意义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设置直观性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能显著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其他学科相对比,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十分重要,但这一过程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 “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这一定律的思考过程,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有效问题,比如“行星在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偏离太阳?”“通过行星运转的规律你能发现什么?”等,以此为学生明确学重点,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再比如:在教学“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时,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仅凭一味的理论讲解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其更多的应用方式,以此延伸教学内容,再配合相关的有效问题,势必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做圆周运动的事物,包括行驶中的自行车、钟表等。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提出问题,像以上事物在进行圆周运动时具有哪些规律?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视频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索范围,为问题的提出创造了基础条件,使学生在遇到相关前提条件的问题时,可以成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设实验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课程,且实验是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从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开展状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较为保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学生探究能力难以提升。对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物理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楞次定律”这一实验教学中,课堂上先进行了实验演示,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停顿、拔出,并引导学生观察各阶段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线圈中是否有感应电流?为什么?插入和拔出磁铁时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吗?怎么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家议论纷纷,趁着学生热情高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思考探究,最终在与组员激烈讨论与探究中得出结论,这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了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进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通过自己的查阅课本、辅导书等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此外,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一方面还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富有活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的素质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够正确解答。例如,在讲“能量定律”这一节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能量只能转换,却不能消失,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深刻的理解能量定律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讨论,并且教师参与到其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唯有激活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质疑、释疑,他们才会真正深度融入课堂,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注意对不同环节设置不同问题,借助问题来吸引和引导学生,使其对物理知识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提升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思文.问题情境设置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34):351-352.
[2]杨爱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认知性提问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8(52):128.
[3]周唐忠.高中物理生活化问题情境设置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8(11):63.
[4]童双万.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时代,2018(08):29.
[5]张海涛.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