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峣
重庆市巴蜀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特殊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将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词汇积累。因此,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引擎,具有语文教师所不能忽视的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核心素养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语文老师更加注重识字和写作的教学,对朗读教学的关注甚为有限。这与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朗读素质缺乏、教学方法不合理、不够尊重学生的朗读主体地位均有脱不开的关系。学生朗读能力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逻辑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和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有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心理角度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一)锻炼小学生课堂上的胆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周围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即使是不经意的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巨大的情绪波动和压力反应,从而动摇他们的自我评价,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长大后仍羞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大声而动情地朗读。另一方面,学生不敢大声朗读,也有不够自信的因素,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性格。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勇气,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起枯燥的书本阅读学生普遍对朗读更感兴趣,所以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创造一个阅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沉浸其中。教师还可以注意在课堂上改变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学生可以成立阅读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竞赛,并邀请教师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外阅读,选择一些与学习周期相匹配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朗读,从而保证每天有适当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班级可以开展阅读活动、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重复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和学校也可以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和孩子可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共同参与大声朗读,保证课后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共同学习和成长。
(三)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应该通过“言”和“声”来表现人的情感。教师应善于将文字融入情感,创设教学情境,进入角色,用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为朗读奠定理想的情感基调。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造者。教师的情感表达就像一根魔杖,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微笑。教师只有把语调、表情、姿势和手势融为一体,才能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接触,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语文学习要注重对文章语言美的理解和品味,要有坚实的外部语言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从教师教学角度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与朗读能力
说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朗读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限,指导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教师平时应注意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按照普通话测试书的要求练习发音;每天读一篇普通话文章,让同组的老师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加以纠正;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师都需要说普通话,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说好普通话,加上你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你的感受。教师的情感阅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将抽象的文字和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声音信号,就像给黑白照片添加色彩一样,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画面,与作品中的人物分享同样的悲喜,激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学生只有充分体会作者的感受并产生共鸣,才能进一步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精髓,达到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的朗读技能与技巧的传授
掌握基本朗读技能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是阅读教育的首要要求。古人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朗读技巧进行指导和训练。朗读时,要正确处理停顿、速度、重音和语调,并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注意从这些方面加强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学会停顿和根据语法、逻辑和心理角度进行停顿;掌握阅读速度;理解文章的背景,试着抓住情感,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
(三)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
学生既需要老师的批评与指正,也同样需要真心的鼓励和表扬。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诸如“你读得很好”、“你读得真棒”这样空洞的赞美词,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反馈。教师应在朗读后应及时表扬学生,但内容必须具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和兴趣,为使自己的朗读能够继续满足教师的要求,在教师评价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同时为了避免一位老师所造成的评价单调性,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将学生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与自我评价充分结合,使学生获得多种阅读评价,并根据多种评价提高阅读水平。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作为“小判官”参与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可以在互相评价互相朗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感知朗读与情感朗读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在朗读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应做到能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美。随着学生的感情逐渐丰富,教师应该致力于带领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过程中探究内容,感知内容暗含的情感,加深体验与记忆。
既代表了传统也代表了新兴的朗读教学,同样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基本而永恒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品味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用声音描述事物和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使用汉语的实际能力,更可以探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感情倾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朗读的影响,不仅可以让语文课轻松愉快,营造良好的课堂艺术氛围,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党建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8(18):40-41
[2]潘娇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师,2018(08):31-32
[3]韩晨.如何在语文课堂贯彻落实核心素养[J].语文教育,2013(11).
[4]蒋子璐.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方式[J].语文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