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杰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中山小学 浙江桐乡 314500
摘要: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大多数学者认为,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发散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引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所以就需要抓住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契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运用创新发散思维,拓展思维方式,探究多元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需要打破以往数学教学当中的传统,运用多元化的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将创新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变成一种自觉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结合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思考,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由于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还涉及不同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库,长期以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都至关重要。学生能够学会从点到面全方位思考,通过知识体系来构建三维的思考模式,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运用现状
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暂未有效形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师以自我为主体,采取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案,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运算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发散思维培养有效性得不到提高。而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学生通过书本发散思维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无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缺少通过质疑与思考收获知识这一途径,学生的思维被牢牢限制在课本上。加之教学上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运算、应试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全面形成,这也加剧了学生发散思维缺乏这种现象。此外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更愿意等、拖、靠,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这体现在学生在解题中出现了知识不能活用,“变个型”就不会的现象,解题也多怕扣分,只尝试教师口授的一般常规步骤,这导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难度提高。
三、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恰当使用教学道具来创设情境教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观察,并动手去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来创设思考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知道应当怎样在4,40,400之后加上单位才能使他们相等呢?”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个问题,会主动采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加上元、角、分三者就相等,此时,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小数的性质:是不是4,4.0,4.00也类似于上述讲的例子呢?学生借助发散性思维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数性质的规律和精髓。长期的积累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
有的数学习题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解答一道题时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准备有梯度、有层次性的数学习题,充分引导学生,使其思维得到发散,从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题目: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一共有32个头,有88只脚,那么这个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兔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两种简单的假设:假设笼子里面全是鸡,就有64条腿,但实际有88只,那多出来的24条腿就是兔子的腿;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子,又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这道例题,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解题方法远不止一种,进而使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用灵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及生活中的问题。
(三)创设发散思维情境,推动学生思维发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将学生束缚在点对点的知识之中,强迫他们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而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思维发散的可能。如五年数学课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于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课中让学生先拿出来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过了5分钟,就有同学举手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我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大小,又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全面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自己新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转换思考角度,锻炼思维求异性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是要指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破除数学学习当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思考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新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探究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实际上指的是思维求异性的特征,求异性也是发散思维最为明显的特点。从认知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自身年龄和已有经验限制的影响,在抽象思维活动当中常常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注意转换思考角度,有效锻炼思维求异性。教师需要积极选取数学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培养的内容,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根据四种运算方式存在密切内在关联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思维求异性。例如,126-7能够连续减多少个7?面对这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转变思考角度,从减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层面思考问题。事实上,这道数学题可看作是126,当中包括多少个7,转换了思考角度,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知识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学生长期不断坚持采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教师也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和多元化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少卿.让思考引领进步——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03):74.
[2]张三梅.学生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科技风,2019(18):54.
[3]祖秀娟.抓住数学之魂,培养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63.
[4]张诚.基于发散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9.
[5]刘璐.探究小学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作者[C]..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477-479.
作者简介:吴东杰,1987年3月,男,汉,籍贯浙江桐乡,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