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学习的那些尴尬事儿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王培幼
[导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探究性学习成为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王培幼
         奉化区居敬小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探究性学习成为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强数学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学具,使学具在课堂中发挥它最大作用,真正使学具使用有效,本文试从几种现象出发谈谈学具使用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现象一:
         课前为学生准备时钟学具模型。
         师:请同学们拿出时钟学具,拨出3时。
         生:老师我的钟不会动。
         生:老师哪里拨,怎么拨,我不会。
         生:老师我的钟分针会转,时针不会转。
         
思考:
         学具坏了。精致的学具这么经不起考验,真是好看不中用。《认识钟表》这一课重点是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写整时;难点是说出和拨出钟面上的时间。学具如果无法操作,重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很难突破教学重难点。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这里要不就来个制作时钟教学环节。再说学生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画画基础,通过制作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钟面,更准确地认识整时,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

调整:
         为学生提供制作时钟的材料:圆形纸板、分针时针、卡扣、彩笔
         师:请小朋友制作一个时钟吧,它有哪几个重要部分组成的呢?
         制作时钟需要几个步骤?
         学生交流后各自制作。
         师:在你的钟面上拨出3时。
         
感悟: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请小朋友制作一个时钟,说说它有哪几个重要部分组成,制作时钟需要几个步骤。这让每个学生都从他们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发生相互作用,在自主操作中观察、操作、尝试、思考想象,不断的尝试错误,品尝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现象二:
         活动要求:折一折,量一量,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
         生1:一个长方形可以折成两个长方形。
         生2:对折、再对折,折成的是一个更小的长方形。
         生3:长方形的边是直直的。
         生4:长方形对折(斜着)后是两个三角形。
         生5:我量了长方形的边,发现它们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一条是6厘米,有一条是6厘米多一点点,还有一条是4厘米,另外的一条4厘米稍微不到一点……

思考:
         《长方形的认识》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有4条边、4个角,相对的边长度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其中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操作活动的设计,意在突破这一难点。很显然,这个操作活动是低效的。操作活动是否有效,不是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现场氛围热闹不热闹,而要看这一活动对于既定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这节课每个学生确实动起来了,或折或量,而且都有所发现。但是,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这样的操作活动低效乃至无效的。


         一、操作要求目标不明确
         虽然教师交待了活动要求“折一折,量一量,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这个要求看似清楚明了,但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接下来到底要干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为“特征”这样的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极为抽象,所以他们很难理解“边有什么特征”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全心全意的“折”与“量”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为折而折,为量而量的现象,如有学生对折后再对折,也有学生沿着斜边对折。
         二、操作材料典型性不强
         当学生看到长方形时,首先感受的是一个“面”,要从中看到四条“边”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更多地在关注“面”的变化,很少去关注边。即使有学生关注到了边,也很少去关注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调整:
         活动要求: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每位学生准备长短不一的小棒)
         学生活动
         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边的特征。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感悟:
         学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教学时间,需要较大工作量的课前准备。因此学具使用的选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具使用一般有两种情景,一是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二是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与解释数学模型。让学生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必会让学生思考长方形边的特征,以此来决定如何选小棒,再让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把自身内部的思维过程,用外在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内在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化,实现交流与智慧的共享。

现象三:
         课前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
    根据情境引出35-2=   35-20=
生:35-2=33    35-20=15
         师:35-2怎么算?请拿出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看看35-2是不是等于33?
         生:啊,还要摆小棒啊!
         生:我不用摆,肯定是对的。
         师:……

思考:
         学具在这儿用合适吗?学生的这种反应表现出了对小棒的厌恶,不需要摆小棒就能算了,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的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棒来理解算理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只让学生说,自己用教具示范呢,也许,这样子学生注意力可能会更集中点呢。也许,学具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合理利用却值得我们深思。

调整:
    课前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
    根据情境引出35-2=   35-20=
生:35-2=33    35-20=15
         师:为什么等于33呢?
         生1:5-2=3  30+3=33
         生2: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3:我是拨计数器的。
         生4:我是摆小棒算出来的。
         师:大家知道他是怎样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得数的?你能来摆一摆或拨一拨吗?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师:你能把刚才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吗?
         
感悟:
         经此一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马上展露无疑。个个都埋头摆起了小棒,此时的小棒成了孩子们真正地需要。学生借助学具就可以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加清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巧妙适时是使用学具的基础。
         
         总之,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合理选材,适时使用,把准程度,才能让学具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