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黄晓媚
[导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

         黄晓媚
         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 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教师清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不同的提问对策产生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两个教学片断的思考,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对策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中,有价值、有深度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为教师反馈教学信息。因此,有效提问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
         有效提问应该注意哪些细节?下面两个教学片断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由两个教学片断引起的思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片断
         下面是一位青年教师和一位经验丰富教师分别上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关于面积、体积的复习。.
教学片断一:
         一位青年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做一个长 4 米,宽 2 米,高 8 分米的无盖玻璃水族箱。教师用课件直接依次呈现以下三个问题:(1)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2)如果每平方米玻璃 60 元,这个水
族箱需要多少钱?(3)现有 0.08 立方米的细沙,在水族箱里可以铺多厚?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决以上数学问题吗?”学生逐题解答,逐题反馈。教师编制的问题涉及底面积、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点,富有层次,但现场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高, 解题时只有个别参与反馈,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解答正确时脸上也没有任何喜悦之情。

教学片断二:
这名富有经验的教师重构教学过程,首先呈现图情境:一个长 4
米,宽 2 米,高 8 分米的无盖玻璃水族箱。教师在情境图上动态进一
步呈现信息:玻璃店图片附提示语“每平方米玻璃 60 元”;一堆沙的
图片标注“体积为 0.08 立方米”、、、、、、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基本能提出常见的问题,也可能会精彩亮相一些个性化问题,如“现在水箱中水深 6
分米,放入 10 条鱼,水面上升了 1 厘米,平均每条鱼的体积是多少?、、、、、”教师表扬了自主提出问题的学生,并在黑板上记录好这些问题。教师提问:“这些好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每人挑选几个问题,试一试吧!”现场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独立解决, 小组交流并汇报,学习氛围相当浓烈。
         以上两个片断,两位教师都是复习同样的教学内容,但是不同的 提问方式呈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片断一的教师直接出示数学问题, 方式相对直接、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教学气氛相对比较单调。片断二的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表达和展现的机会,教学方式由教师提问 变成学生提问,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 题研究,学习氛围活跃。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1、提问方式单一,缺少启发性
         课堂教学提问方式单一,只是一问一答,甚至有问无答或者自问自答,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对一些学生较熟悉的内容,不注意变换角度,缺乏新鲜感,没有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首要目的。
2、提问重点不突出,缺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无目的、随意性大,由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前没有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导致所提问题的内容只追求数量而没有质量,要么面面俱到,要么信口开河,不分主

次,没有核心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甚至使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学习效率低。
3、提问内容不适中,缺乏科学性
         教师备课时,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精心设计。

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有的又过于简单,只是单纯的判断性提问, 难免失去提问的意义。这些过难或过易的提问现象,没有考虑提问对象的学习差异性,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对策
         善教者,必善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  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 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转  变提问模式,把握有效的提问对策,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课 堂提问时如何把握对策呢?笔者根据已有的经验,浅析自己以下见解。
1、提问问题明确具体,重点突出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 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时,板书“8 元、0.8 元、0.08  元”,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 8 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很明显,这个答案偏 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意图去答了。如果这样问:“这三个数有什么不同?是否相等?”或“这 3 个 8 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2、提问形式丰富多样,蕴含趣味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提问,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 2、20、200 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她们连接起来?”学生们赶到很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分

别填上米、分米、厘米,便可得到 2 米=20 分米=200 厘米;有的说分别填上元、角、分,便可得到 2 元=20 角=200 分。我顺势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们讨论后得出 2 米=2.0 米
=2.00 米,很好地衔接上课堂研究的重点。一堂课的提问形式单一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削弱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等,灵活运用提问形式。
3、提问内容难度适中,注重差异
学生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因人而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发优生思维,又要给后进生一定机会。具体做法是:简单问题应由后进生来回答,对一般问题让中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后进生应指导他掌握基本方法,对中等生要求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对优生则要求他思考“这些解法有什么规律和联系?” 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表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后进生来说,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又是一门教学艺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做到一丝不苟、锐意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缘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方法[ J].中小学数学. 2019.

[3]顾志能.学生提问:教学创新的生本视角[ J].小学数学教师. 2018.

[4]严顺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