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玲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柳城中学,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随着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国家和学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在日渐增高。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此,教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 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映射到数学上教师就要能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立足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教学创新,也一定要立足课堂。而如果不想让数学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师就是必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他们的数学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一、课堂中交流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素质。教师在课堂中要着重强调问题的交流,鼓励学生努力想问题,有问题就问,有问题就答。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那么“问题”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带领他们大胆假设,然后引导他们小心求证。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首先,要想让学生有问题,就必须让他们看得更多,想得更多。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出现的几幅图片中的线条关系。然后引导他们提出:两条直线之间能够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诸如此类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然后,在他们知道相交和平行两种关系的时候,引导他们想到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进而引出下一个知识点,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的课堂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推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遇到一句话,首先想想为什么;遇到一张图,首先想想是什么;遇到一个问题,首先想想,这个问题问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形成这样的良好思维习惯之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做什么事情都能够事半功倍。
二、情境中融入教学
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来自实际问题,所有的数学也都将应用到实际上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就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以及培养之后学生将数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的能力。情境又分为很多种,包括生活情境,数学情境,以及其他种种情境。在数学中用到的情境也是非常广泛的,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就是生活情境,比较线段的长短就是数学情境。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以便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轴对称现象”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举生活中出现的例子,将他们引入课文的情境,例如故宫和天坛就属于一种轴对称图形,蝴蝶以及一般剪纸也是轴对称图形的一种。然后在情境中引入教学: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形成和对称轴的轴线。不同的轴线会造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在对基础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介绍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拓展延伸一些其他情境,例如艺术作品中的对象,许多著名艺术家在作品中对于轴对称图形也有运用,例如雕刻家威廉斯·多佛1971年在加蓬《非洲人的设计》中创造的物质文明雕像,就是典型的雕刻艺术中的对称。更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对轴对称的印象更加深刻,反复的提起,会使学生心中留下轴对称现象的痕迹。
三、合作中提高注意
在初中数学中,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起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同时进行。让学生单独进行数学练习,对于学生是枯燥无味且单调重复的。重复的,但一旦这种单独练习,单独思考,变为小组练习、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思考,他们成为一个小组的整体,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能够在这样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中得到提升。而且小组之间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相互解惑,这种友爱互助的氛围,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在课本中有“设计调查问卷”一项,可以作为学生的小组活动项目。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有适当的引导:一份问卷的设计往往包括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例如问题的设计首先是表述要清楚,其次是问题不能太长。最后是不要直接提敏感或隐私性问题。在教师讲述基本注意事项之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小组内开始设计。例如,如果调查生活中有多少人了解垃圾分类的情况,那么就可以组内分工,有人去查找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有人将这些资料整合到一起,有人将整合好的资料分析成一个一个问题。好的分工合作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完成教师所交代的问题和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他们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趣味中激发思维
初中生的年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很多时候受兴趣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那么即使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尽心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有趣的现象来解释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利用有趣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便保持较强的思维活跃性。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入课堂学习,在倾听教师教学的时候,大脑皮层会更加兴奋,因此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探索勾股定理”一课,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勾股定理背后的两个男人的故事,也可以为学生讲述为什么勾股定理。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本课内容去探索勾股定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勾股定理的本质,例如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古代的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学生就能借此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名字来以及勾股定理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出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片,将这些纸片的顶点拼接在一起,从图中找到直角三角形。亲自动手的乐趣,也能够让学生在寻找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更加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
结语
教师以课堂为本,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课堂中交流问题,在情境中融入教学,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发散自己的思维。笔者在教学探究中深深体悟到了立足课堂,启迪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探究,在之后的教学之路中继续探究创新。
【参考文献】
[1]韩宏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9(1):104-105.
[2]高宝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数加减法”一课数学素养的有效落实[J].学周刊,2019(5):59-60.
[3]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02).
[4]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08).
[5]吴志仁.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