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的 教育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葛建芳
[导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会选择“家庭式”迁徙模式
                       
                                                         
         葛建芳
         合肥市第四十中学   230011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会选择“家庭式”迁徙模式,以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复杂环境,容易产生各种障碍性因素,不利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他们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其社会适应性,既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长,也有利于社会长期的稳定和谐。基于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及周边学校内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可行性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随迁子女; 社会适应性; 教育对策
         基于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及其他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管理措施,提高这些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 (文中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均来自于合肥市第四十中学和周边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学校)
一、社会层面
         1.政府政策支持
         上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便利,采取积极扶持的措施,为他们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如设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合肥市第四十中学便是其中之一),让他们能够按照政策与同城区儿童一样享受就近免费入学的权利,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2.构建和谐社区
         前期调查显示,28%的随迁子女面对城市生活会感到自卑,不敢面对走进,所以社会媒体舆论应积极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巨大贡献,消除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性偏见,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另外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为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创造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社区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建立积极文化模式,宏观调控管理
         随迁子女在新的城市生活学习,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学校是他们最重要的一个转化场所。所以学校文化要从理念、教学、环境和管理四个主要方面“润物细无声”地对其影响,对随迁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方面进行认知调节、态度转移和行为选择,使其逐渐认可和接受迁入城市的主流文化,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提升其社会适应性。
2.加强对随迁子女日常教育和关心
         据前期调查显示,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5%的随迁子女感到城区学生对他们的偏见和排斥,所以学校教育中,老师应率先垂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注意运用科学方法,强调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对他们进行积极关注。最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功能,针对有特殊情况或需求的学生,应及时沟通疏导,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


         3.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与新环境的融合度
         随迁子女大多受农村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根据合肥市第四十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中有68%不能按时完成作业,31%有过因纪律问题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矛盾;所以老师要耐心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校纪班规纪律要求,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常规教育和训练,逐渐帮他们改正各种不良习惯,使其更快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之中。
         4.增强同伴沟通交往,降低疏离感
         鼓励随迁子女与周边城市同学多交往,通过与城市同辈群体一起互动、沟通、合作和共享,增进群体间的了解,获得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人城市生活,增加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増强城市生活适应的能力,提高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系统。   
         5.学校要与家庭建立沟通联系的平台
   教师要发挥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联系平台,与家长定期沟通,上门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校的各种信息,给予他们切实可行的支持和帮助。
三、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随迁子女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要高度重视并且配合学校教育。
  (1)父母要积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切的联系。大多数的随迁子女家长,工作收入不稳定,如路边摆摊、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和家政服务人员等。但是家长也要尽力建立家校联合的监护体系,及时发现随迁子女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以此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父母要转变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调查显示,86%的随迁子女家长的知识层次都比较低,父亲多为初中水平,母亲多为小学水平,其中目不识丁的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上不能够尽到督促的责任,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而且他们的这种关心保障主要是在学习方面,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方面没有给予很好的关注。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情感关怀,采用鼓励、赞赏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温暖、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促进其人格健康成长。
四、随迁子女自身层面
   1.正确认识自我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总的特点是,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要引导随迁子女更客观地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减少被歧视知觉,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尊水平,培养健康人格。
2.引导合理归因
         样本中数据显示,面对挫折,有57%的随迁子女会贬低自己,9%选择消沉很长时间,23%的人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所以引导随迁子女正确认识在初入新环境新学校后的挫败感,学会合理的归因很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锻炼心理韧性,做到愈挫愈勇,加强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容忍力。
    随迁子女要学会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可惜,调查显示,89%的随迁子女学习生活中无目标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大多觉得学习生活空虚乏味。所以随迁子女首先要给自己合理的定位,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应对生活适应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技巧方法,及时调整自我,以促进自我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再次,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学习,多浏览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用知识来填充自己。
    综上所述,要提高随迁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优势和协调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型、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齐抓共管、共同致力于“同在蓝天下,快乐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HJG18036)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