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谁重——浅谈相异构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 陈海亚
[导读] 学生在接触系统的学校学习之前,通过生活观察和体验已经形成了一些概念、经验或思维方式。
           
         陈海亚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   浙江临海  317000    
         [摘要]学生在接触系统的学校学习之前,通过生活观察和体验已经形成了一些概念、经验或思维方式。这些非正式概念、经验或思维方式在正式学习时会同新知识混淆、冲突。我们把这类起负面作用的概念称为“相异构想”。笔者认为,可以从“探底相异构想,开展精准教学;灵活设计练习,抓住概念本质;培养论证习惯,摈除相异构想”这三方面来突破相异构想。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相异构想     精准教学
         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有一道判断题:“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很多学生认为它对。为什么这样经不起推敲的一道题目,会有这么多人误判呢?其实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认为比 大;小数比整数小;甲比乙多25%,乙就比甲少25%;……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相异构想对教学产生的干扰。学生在接触系统的学校学习之前,通过生活观察和体验已经形成了一些概念、经验或思维方式。这些非正式概念、经验或思维方式在正式学习时会同新知识混淆、冲突。我们把这类起负面作用的概念称为“相异构想”。
         如何有效消除相异构想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探底相异构想,开展精准教学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会产生不同的相异构想。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再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以彻底消除学生的相异构想。
1.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
         可以采用调查表、个别访谈、错题分析等课前调查方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诊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精准教学。
         比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课前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直线就是很直很长的线,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也有学生认为射线比直线长,因为灯光射得很远。针对这些学生的相异构想,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判断题:
         (1)射线和直线一样长。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判错的学生当中有两种理由,或认为射线长,或认为直线长。进一步讨论后,学生明白了,两个都是无限长。
         (2)笔直的长长的电线是直线。讨论后发现,直线不但是直直的,而且是无限长的。
         学生在一步步的讨论和争辩中,摈除了相异构想,抓住了直线和射线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2.通过课堂提问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
         很多学生的相异构想是很隐蔽的,在完成一块内容教学后,表面上看起来,全班都掌握了,但当你换一角度来提问时,就会暴露出隐藏的这些相异构想。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提问:正方形算不算长方形?
         在学习小数后,提问:整数大还是小数大?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也能用底乘高来计算吗?
         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破相异构想。


         二、精心设计练习,抓住概念本质
         学生概念的建立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相异构想”往往源于学生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浮于概念的表象,而形成错误认知。好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1.练习的设计要灵活
         练习的设计除了要练到关键点上,还要灵活多变、出其不意。
         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给学生一组不对应的底和高,看多少学生也用公式去套算。在学习了乘法之后插进用减法计算解决的,在学习了体积单位的换算后,混进几题面积换算题试试,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混一题乘法结合律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合理利用变式练习
         利用变式练习,不断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对概念进行辨别,去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留下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原始意义产生于“等分分割----份数合成”,它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可以设计“三不改三改”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充分感受,悟出分数的意义:
         a.不改变平均分的本质,改变“分”的方式:横着分、竖着分、斜着分......但要分得每份大小相等。
         b.不改变整体的本质,改变“分”的对象:分月饼、分蛋糕、分正方形、分三角形......但分的都是这个整体。
          c.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改变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平均分成2份取1份、平均分成4份取2份、平均分成6份取3份......
          通过这些操作,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分数的全面认识,吧分子和分母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正确建立分数的概念。
         三、培养论证习惯,摈除相异构想
         很多相异构想是经不起严格地推敲和论证的。它往往源于学生对一两个事物的体验和感想,就把结果任意的推广,形成定论。这样的思维习惯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严密地逻辑思维方式,使学生能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观点,用科学的方式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构想。那么,在科学的论证面前,相异构想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并验证自己的猜想。部分学生认为底乘高可以得到面积,部分学生受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影响,认为用邻边相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验证会发现,当平行四边形拉伸时,邻边不变,而面积很明显在变化,这样就排除了邻边相乘。通过剪拼发现底乘高就是长方形的长乘宽,从而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高。
         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有学生把除法的除数也进行了分配,这也是一种相异构想。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检验自己这样的方法对不对,最直接的就是按计算法则再算一遍,比较两次的答案是否一致。通过验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错了。再把乘法和除法结合具体情境去对比分析,学生不但能知道自己错哪里了,而且明白为什么乘法可以用分配律,除法的除数为什么不能用分配律。
         综述,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濳隐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进行探诊,设法暴露学生的原初思维,并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随机通达”,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中通过各种手段多角度揭示知识本质、沟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真正掌握了概念的本质,相异构想也就不攻自破了。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1-249.
[2] 陈庆宪.小学数学导学案例思考与评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8:165-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