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晨
西安市未央区长乐第二小学 710000
【摘要】语文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学科的理解运用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中高考中对于阅读的要求进一步也提升。高效的阅读不仅能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而且能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加语言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可以说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所以,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条可行且迫切的途径,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从而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小学高段、阅读、有效、策略
毫无疑问,我们都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与语言接触、嬉戏、激荡,达到切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效果。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的角度,谈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记得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个性是阅读的关键”。当我们共同学习一个文本时,必然会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我们的课堂上却存在一些弊端,即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感悟去覆盖学生的理解感悟,甚至以己之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全盘否定,从而导致课堂格局处于冷冰冰的状态。
(二)绝大多数老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出现按部就班或者有意或者无意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主旨大意、表达特色、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琐碎的分析,尤其是在教表达方式时,习惯字斟句酌,咀来嚼去,更多关注的是“遣词造句”,不能采用合理的结构层次对文章进行整合,从而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无法实现对文本逻辑理性的疏通、认识和超越。
(三)课堂上忽视了读。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得意的过程,既然要引导学生得意,“读”是首选的策略,因为“得意”和“诵读”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课文的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同时通过读,不仅可以把语言形式的外在特点如押韵、句式整齐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把语言形式的内在秘妙如前后对话 、话里有画等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此外,诵读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想象补白文本中内容的空隙,对文本内容做一次二度创新,从而达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地步,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存在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苦讲,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忙于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过于追求精致细腻的课堂,侵占了学生大块读、大块悟的时间,留给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少之又少。
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追寻的阅读教学呢?
二、策略的实施
(一)让文体意识擦亮教学。
很显然,在基础教育的阶段,课堂是学生习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尝试将一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体、人物进行按类规划,依据文本确定阅读目标以及阅读内容,掌握相关文段的处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诗歌、小说、散文、童话、(科普文)说明性文章。阅读诗歌,我们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模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启想象,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歌;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该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解释,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评价。教学童话,应该更多关注童话故事的梗概,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笔者在这里以说明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落实说明文的教学:
1、抓住文体本身结构严谨的特点和基调。比如,五年级《新型玻璃》、《鲸》等这几篇课文都是前后粘连层层递进的,在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结构的梳理过程中,教师要以单元主题为统领,把握编者的意图挖掘单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享,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的取舍,合理的整合,达到单元学习的目的,然后根据单元的内容去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说明文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就完事,其间搀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换句话说,作者在进行说明文阐述的时候,只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冷静的叙述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智者面孔”。
2、学习语言的运用,句子的训练力求到位。文章中的“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这是文本的“脊柱骨;另一种是文本中的内在语言素材,涉及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在这里以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第三自然段为例: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 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语言范例,表达滴水不漏、简洁明了,在说明文的文章之中,可以说非常的普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种逻辑表达方式进行如描述大自然景色的相关片段练习:
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春天,万物复苏,迎春花向我们吹响春天的号角,带给我们希望;夏天,百花齐放,垂柳向我们展示百媚千娇的柔情,带给我们心醉;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向我们传递无言的信念,带给我们力量;冬天,银装素裹,松柏向我们宣告百折不挠的精神,带给我们坚强。
(二)处理好识字和阅读之间的联系。
识字是“土壤”。它的成分决定了阅读这株植物的总体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处理好字词句三者之间的转换,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培养学生结构性的识字思维,徜徉于识字海洋;还可以采用多读课外书、识字方法等多种形式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创建阅读环境。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白白的墙壁总会显得太过单调,因此可以在教室的某个区域设置阅读栏,定期更换内容,比如“每周一诗”、“每日一词”、“名人名言”等;再者,也可以在班级设置读书角,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边读边积累好词好句,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日,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引导学生反反复复与书本的亲密接触,让孩子的目光在文字里奔跑,让孩子的耳朵在书声中浸泡,就这样一直读下去,一直诵下去,相信学生的阅读行为便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和学生玩游戏,比如老师快速出示一张卡片(0.03秒),然后抽掉卡片,让学生回忆卡片的内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之中走进阅读、亲近阅读、享受阅读。
(四)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读书和教师的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能积攒自己丰富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这样不仅能改变自己知识能力上的匮乏和苍白,也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出自己本身的魅力。在阅读的书籍上,也要涉猎广泛,经典名著、儿童文学等读物,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说,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激发自身课堂的活力,带动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相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像鸟儿一样在那广阔的阅读蓝天中自由翱翔,像鱼儿一样在那深邃的阅读之海里欢快嬉戏,像骏马一样在那广袤的阅读原野上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2(02);
《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