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探究中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吴旭梅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倡导探究式学习

                                             
         吴旭梅
         铜仁市第二小学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要倡导探究式学习,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改的大环境下,我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的“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才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课堂探究;案例;导入
正文:
         当我们翻开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时不难看出,图片占据了教材绝大多数的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太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该探究些什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导”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导”,做好为师之“导”。下面我就用案例来分析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导”的。
         一、新课的“导”入
         案例:课题《简单电路》
         1.课件展示一:美丽的夜景 (情感教育)
         2.我问:是什么把夜晚装扮得这么璀璨而美丽?
             生:灯
         3.我又问:什么样的灯?      
          生:彩色的灯,霓虹灯……
         4.我再问:灯什么情况下是彩色的?      
          生:亮着的时候。
         5.我说:对,是亮着的灯……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
         (由此案例中的“导”入,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一下进入探究的问题,而是经过我再次设问,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要探究的问题即:亮着的灯。此案例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引导时如何提问能让学生很快的、自然的进入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引导时下功夫设计有效提问,达到课堂的高效性。在此案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探究的问题或相关问题,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领的这样一种教学理念。)
         二、活动的“导”入
    案例:课题《简单电路》
    活动内容:引入开关、电池盒、灯座。
   (活动说明:学生已展示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要引入“开关”,把开关加入电路中。)
         1.我问:同学们你们对刚才设计的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满意吗?
         生:满意。(孩子们沉浸在点亮灯泡成功的喜悦中)
2.我又问:你刚才拿着连接的电路时,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烫、手拿着累……
         3.我说:是啊,手直接接入电路是不方便的、不安全的,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的手解放出来并且自如的控制灯的亮与灭呢?
         生:接入开关 。         
    4.于是我说:我给大家请来了三位好帮手:灯座、电池盒、开关。
            课件展示三:灯座、电池盒、开关。
         (从此案例中的“导”入,可以看出我并没有直接出示或介绍开关等活动器材,而是通过学生上一活动的感受体会到需要这样一些器材,然后再给学生。这样的“导”,既让学生认识体会到这些器材的作用,意识到实践中科学的意义,同时“导”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探究实验设计的“导”入
    案例:课题《铁生锈了》
   上课前我先布置孩子们在课前观察铁生锈的环境,上课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铁生锈的原因就只是水。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学生是这样设计的:一根铁钉放有水的试管中,一根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中。我们都知道仅有水是不能使铁钉生锈的,单纯的水或干燥的空气下,铁钉是不会生锈的还需氧气或二氧化碳,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水中有氧气或二氧化碳呢?这是看不见的呀?这便是这节课中设计实验的一大难点。我是用下面的方法这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中有氧气的。
         1.我问:同学们,鱼生活在哪里?      
          生:水里。
         2.我又问:鱼生活在水里要呼吸吗?需要氧气吗?     
           生:要。
         3.我再问:哪里有氧气呀?        
         生:空气中。
    4.于是我夸张地又问:鱼是不是要跳到空气中来呼吸呀?      生:(哈哈大笑)不会。
         5.我借此再追问:那鱼是在哪里呼吸到氧气的?         
         生:水里。
    6.我接着说:对,水里是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因此我们要想探究水是否使铁钉生锈,还必须需将水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去掉。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展开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从以上案例中的“导”入,可以看出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猜测和实验设计但而是用巧妙的推理引导学生意识到水里是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于是保护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具有有效性和严谨性。)
    四、生成性问题探究的“导”入
         案例:课题《认识固体》
在探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时,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一致:固体混合体积将变小。这时有一位学生说:“量杯里花生的体积原本就没有那么多。”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你这么认为?”他说:“因为花生和花生之间有空隙。”学生不仅看到表面现象减小了,还看到了科学本质:减小的原因。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那我们能否找出花生的真实体积?”这时学生开始激烈的争论和讨论,最后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找到了:用加一定量的水填充空隙,再根据“花生的体积=花生和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从而计算出花生的真正体积。就因为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于是探究出了: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同时揭示了科学的本质:量杯不能用来测量固体的体积。
(从以上案例中的“导”入,可看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思维,他或许能看到教师甚至是教材主编忽视的问题。课程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设备等,而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学生一个不起眼的问题,一个异常的回答,一次激烈的争论,甚至是一次实验失败的过程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探究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亮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堂生成性问题也是探究式教学特有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的“导”入
         案例:课题《怎样移动重物》
          我在教学《怎样移动重物》的拓展时说:这里有一把剪刀(手拿部分与刀口部分的长度一样),请问这把剪刀是省力还是费力或是等臂杠杆?学生说:“等臂杠杆”;接着我把剪刀拿在手里做剪的动作,细心的孩子又有了新的发现说:“手拿的位置离支点近些,是费力杠杆”;我还是没有说话,接着又能拿了一张纸条放在剪刀不同的位置剪,让学生再观察,学生恍然大悟:“阻力点变了,阻力臂也变了……”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自己剪纸试试,剪纸结束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最后他们都明白了说:“对于剪刀或某些机械,我们不能马上判断它是什么类型的杠杆,要在用的过程中才能确定”。
(从以上案例中的“导”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老师恰当的引导会让孩子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我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拓展设计等方面,我用自身的案例来诠释了我在探究式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的。所以我认为“导”是一门艺术:“导”是设问的艺术、“导”是创设情境的艺术、“导”是设计实验的艺术、“导”也可能成为创新的艺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下,学生才能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绽放美丽的科学之花。
参考文献: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教作为探究的科学》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