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丽
济南市西河村小学 250002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每个语文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能妙笔生花。每个学生也都希望自己能妙笔生花,可是作文课上的空洞与尴尬却时常发生。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 这个问题是每个语文老师困扰的问题.有时我想,是不是我们教师只为了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而让学生完成习作?而忽略了作文的真正实质呢?作文应该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作文教学新方案。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体验生命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自由地体验生命的情感,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反思传统的作文,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中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的现象尤为严重。违背了作文的实质,流于装腔作势。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注意事项”、“规范模式”等“作文秘诀”。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倒是很规范,可是却造成了一种千人一面,毫无特色的局面。如何才能让习作成为老师和学生不再头疼的课堂呢?
一、生活是写作唯一的源泉
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不管对否,写出来后再进行启发和引导。例如:同一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拟题;同一题目,引导学生多种立意;同一中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体裁表达,等等。要启发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抒真情;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或记叙、或说明、或抒情,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对作文的心理负担。有趣的写作材料来自于生活之中。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有趣材料的选用,对生活中有趣事例的选材,对搜集的有趣信息的整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分类组合,方方面面的有趣材料都可以为我所用。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诱导学生满怀激情、充满情趣、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习作的情趣,让他们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1、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通常强调要进入情境。作文也是一样,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情感才能自然而发,习作才能顺利成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的第十册语文积累运用一的作文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进春天,用身心去感受春天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对于春天虽然同学们并不陌生,而且还都能依据以前的经验说出些春天的变化来,但这些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吗?不是的。对于这次语文教学,我在口语交际之前,就以倡议书的形式在班内发起“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的倡议。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老师用倡议的形式来发动他们观察的呢!所以他们兴致勃勃的走进了春天。当然我也跟着学生一起走进了春天。我们来到植物园,来到学校附近的山上,来到青青的小河边。一路上,我设置了一个比赛:“看哪位同学和春天是最好的朋友?谁发现春天的特点最多?”等到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周围的人。这首先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话可说了。“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文字表达出来呢?”“能!”看到学生那兴奋的小脸,再也找不到为了习作无话可说的愁容了,我也欣慰的笑了。
2、 体验习作的情趣
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建构,着眼于师生建立起和谐的现实生活和平等对话的人际关系,着眼于师生成长为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完满追求,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化解学生的消极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作文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幸福的同时,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情趣,体验发展,体验快乐,体验成功。通习作过程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通过体验习作成功的过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通过习作过程中的新体验,使学生做到文章感情真、体验生活真,我手写我心。创新思维,无拘无束地表达。通过体验作文的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习作体现个性,充满个性。
3、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作文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学生只有享受到习作的乐趣,才能产生习作的动力;学生只有把习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写作过程之中;学生只有把作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才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作文实践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体验作文的学习之乐,通过作文教学操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和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磨炼意志、提高心智,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之乐。通过有趣的作文评价,使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更关注师生的自我评价而不是他人评价。使学生通过对习作情境(教学、生活)的充分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以达到学生在认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例如在学习完《燕子》一课后,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文章时,先写一篇“我喜欢的小动物”,然后续写一篇“我是——(小动物名)”,最后再写一篇“——(小动物名)的故事”(童话)。这样设计趣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创新是文章的生命。
创新是最近几年在教育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讲求创新。一时之间,人人讲创新,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身为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的习作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呢?让学生用平凡的素材也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来呢?
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大力倡导学生在习作中着重体现独特的想象,体现心灵的个性。学生的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在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比如在写《我成功了》这篇习作时,先要启发学生印象当中印象深刻的第一次经历,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学本领,长知识,求知欲强的年龄,他们对生活中的时时处处都想掌握,所以他们的第一次也特别多。从第一次入手,这样可以让他们回忆起自己那难忘的经历,也许第一次是失败的,正是因为这种失败,才使得后面的成功更有意义。40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成功的经验多不尽相同,那就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吧,而不要局限在学习上,或者是生活常识上。这样学生才乐于表达,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0个孩子才让你也能体验到40份的成功喜悦。这就是个性。当然个性还体现在写作技巧上,但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不应该给学生要求太多的的写作技巧,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反而会影响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因为小学生还是很感性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老师也不要给他们讲那么多的写作理论知识,那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写作没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创新,表面上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实质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思维的创新。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过程,适当运用创新思维,打开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写别人没写过的,即使是很平凡的素材也可写出不平凡的作文。
习作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是一种体验的生活,是一种合作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的习作才能走向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化,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体验作文的情趣,享受作文的快乐。
四、及时认可学生在习作上的点滴进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评价理念。这一评价理念的确立,是对作文教学评价理念的一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的作文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和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被评价的差异,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的改进,使学生的习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泵。习作的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应该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美妙的作文教学的工具。
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总是坚持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评论、针对学生习作过程的表现,及时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针对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意外”情景,我总是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积极评价——或赞许、或表扬、或肯定、或点拨,或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或拍拍学生肩膀的激励,或与学生握握手……。我以为,这种面对面的直接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这样的评价,来的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习作过程中的焦虑,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人人都能妙笔生花”这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