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医“把脉” 精准施教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国良
[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对于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

         张国良
         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对于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似乎都没有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我们看到一线教师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只能采用“反复炒冷饭”的模式,试图把它“炒热炒熟”。这似乎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久而久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就形成了一些“疑难杂症”,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一线教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这些“疑难杂症”,研究这些“疑难杂症”的产生原因、内在规律,并以此给出解决策略,化解学生学习困惑,符合当前“基于学生立场、聚焦学习困难”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也是以“生”为本理念落实的真正体现。
         一、把脉:学生“学困症状”及产生原因
         由于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存在差异性,所以“学困”的成因也各不相同,例举如下:
         1.教材编排产生的负面迁移
         教材的编排蕴涵着极强的结构性和逻辑性,它由一个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知识序列排列组成。但由于受到篇幅、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局限,给学生造成理解上负面迁移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人教版“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几套教材一般都安排在“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内容的教学之后,编排上很少涉及假分数如何产生的内容。而在分数意义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分子小于、等于分母的分数,其意义的理解也局限于“部总关系”,这给学生学习假分数的产生带来了负迁移,面对“”,学生心存疑虑: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怎么可以取出5份?这是本课教学的真实起点和难点。
         2.生活经验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干扰
         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经历、体验,未必就能恰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提供适切的理解基础,相反,还有可能成为理解本质的干扰因素。比如: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对于老师这样的解释,产生质疑: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改变,四边形是否也具有稳定性呢?
         3.知识理解流于表象
         有较多数学知识内容表象相似,其本质却迥然相异:有题型结构完全相同,关系却完全相反的;有表述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遥遥相对的……数学上的“相似”“相同”“相反”,变化繁复,如果仅仅关注外在形式,不能深入理解本质,往往就会张冠李戴,混淆不清。如下面两题:90÷5+90÷10和5÷90+10÷90的解答过程,学生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往往都采用“分配律”进行解答。尽管教师会反复比较纠正,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二、处方:化解“学困”、精准施教策略
         对比“治病”和“教学”,两者相通。中医治病的程序是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病症,分析病因,最后开出药方,经用药达病除。“以生为本”的课堂也应如此,通过观察等手段诊断学生学困,了解学生起点后,接着设计组织相应教学活动,最后达成解惑目的。
         1.把握“结构”、优化体系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与实质,结合教与学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采取充实、重组、取舍、变序、拓宽等一系列再加工、再创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当然,有些教学难点靠一节课是无法化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动态分析,理清知识的原生点和生长点,开辟化解“学困点”的有效路径,构建化解“学困点”的有效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认知结构、化解学困。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由于通常只告知学生假分数概念,而很少涉及假分数的产生。加之前期“分数意义”的概念,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学生看到的都是部总关系的问题,所以呈现的分数都是小于或等于1的。

以此为基础,学生对假分数的理解就必然产生负迁移。对于“是不是分数?”学生感到疑惑并不奇怪。因此,借助合适的问题和材料让学生体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平均分”沟通“分数与除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在分数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假分数的产生,从而有效突破“学困点”。这样的教学脱离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将“分数与除法”和“真假分数”的教学进行整合,通过同一组材料不同层面的利用,获得“水到渠成,一石二鸟”的效果,既对教材体系进行了优化沟通,又较好地化解了学生对假分数产生的困惑。
         2.实践操作、对比挖掘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其目的是借助直观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创设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获得感性体验,为抽象概括理解本质打下基础。
         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怎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实质呢?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比较中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给学生提供三根小棒,让学生围成三角形,然后组织学生将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不论三根小棒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如何改变,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即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如果给学生提供四根小棒,让学生围成四边形,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四根小棒连接方式不同,围成的四边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即使连接方式相同,角度不同,四边形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经历这样的操作、对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即“唯一性”的数学本质。因而,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从而理解概念要点,突破难点。
         3.整体着眼、前后联通
         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课时内容之间有延续、单元之间有关联、教材之内有体系”的特点。打通课时界限,以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统整教学,给学生一串知识链,防止知识碎片化,这是我们现在形成的共识,也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我们要整体着眼,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地对课时进行整合和重组,引导学生前后进行“关联”,这既是“教师有联系地教”“学生有结构地学”,实现知识结构化、思维结构化的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化解“学困”的有效手段。
         对于“90÷5+90÷10”这题的解决方法,不少的学生混淆“乘法分配律”,解答成“90÷(5+10)=6”。学生始终很难辨清为什么“5÷90+10÷90”可以用“分配律”简算,而“90÷5+90÷10”则不可以。结合“分数加减法”教学,让学生思考下面哪一个选项正确?
                            A. 2÷5+3÷5=(2+3)÷5
                            B. 5÷2+5÷3=5÷(2+3)
         不难看出,将原式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转化成分数加法后,分别成为“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异分母分数加法”,在此基础上,不难判断“+=”不符合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明显是错误的。所以,如果教师站位高远,整体着眼,关注学生的话,在教学中,就能处处引导学生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唤起旧知,借助先前经验来化解“学困”。
         “医治病人”与“解学生惑”的程序相同,本质相似——都是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针对性的实施服务。所以,课堂教学中比照医生,准确“把脉”,依“困”施教,是实施“精准教学”、构建“诊断处方型”课堂的具体落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