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王宏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王宏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方元镇燕塘中心学   424404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教学目标,可以从深入研读教材,实现精准备课;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基于合作探究,彰显学生主体;完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入手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的必然追求,教师在转变传统应试思想提出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避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指引,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问题根源所在,并进一步对教法进行改进,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生活中正面临人生选择而感到焦虑,自己也有了一些知识经验,敢于发表与父母、教师不同的见解等,这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的相关资料。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找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落实合作学习,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所以合作学习的策略被大多数教师广泛应用,且根据实践证明这一策略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合作学习的策略,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相对不受拘束的空间中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讲述了当年我奋战高考时对学习的坚持,进而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让学在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坚持过的事情,以及坚持的感受。然后,我通过让小组代表做所坚持事情的回答,使学生懂得了“付出就会有回报,坚持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之后,我为学生分享了一些历史上名人坚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只有坚持才会有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由此激发了学生强大的坚持动力。最后,我以毛主席的一句话做了课堂小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我通过落实合作学习,营造出了和谐的课堂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课堂的学习当中,明白了遇见困难要努力坚持克服困难,由此充分实现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三、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之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一份良好的德行,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授课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万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展开教学实践,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对学生说道:“我们是否看到了小水滴在哭泣,大家想不想帮助它擦干眼泪呢?”然后,我带领学生阅读了教材,使学生了解了小水滴的不幸,知道了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水资源所遭受的危机。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水,科学用水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归纳了一系列节约用水的措施。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的一种帮助升华学生道德认知,提高其明辨是非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多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基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观点,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道德法治课堂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可爱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美丽的家乡切入探析家乡有哪些景点?有什么特产?你认为家乡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家乡的一切都是家乡人创造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片情境联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夸赞的人,为什么你想夸奖他?在生活实例的发掘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由此顺利进入新课学习,为后续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生活态度的重要过渡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秉承同心同德、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的精神,认真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创新者,做好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贴心人。
参考文献
[1]王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03):70.
[2]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31.
[3]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