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0期   作者: 田余钦
[导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田余钦
         (云南省保山市勐古小学,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一年级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还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将来。
           多年来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要抓住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授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课后、上课、放学......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是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想到了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因为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他们很有吸引力。通过儿歌的形式,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教给学生,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如:教学生唱这首儿歌:“铃声响,进课堂,文具书本摆正当。身体坐正看前方,专心致志来听讲。”要求每次上课铃响后,班长都要带领大家一起唱。这样一来,每次唱完儿歌,学生们也就安静下来,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平时的课间活动,先教学生唱:“课间活动真有趣,大家都来做游戏。不推不挤不打闹,人人安全要做到。”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就能注意到安全、有序的活动,不会满场乱跑乱跳、推挤打闹。通过儿歌的形式,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教给学生,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适时地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就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物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热切的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谈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求发之于心,出之于真诚,千万不能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家长和老师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椅不整齐时,我总是整理整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的,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桌椅不整齐了,学生会自觉地整理整齐,教室地面有纸屑了,学生会马上捡起......。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学生看的,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贴近的小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才能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做法,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如:有学生上课坐姿端正,听讲认真,我会及时表扬、鼓励他:“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坐姿。非常标准,肩平、背直不乱动!你就是今天的坐姿模范生,其他同学都要向他学习!”并同时要求学生们对照坐的好同学,改正自己坐姿的不足。有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举手,声音响亮,我也会及时称赞他:“这位同学上课听讲专心、认真,回答问题精气神十足,非常的好!同学们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都会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的氛围。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经常性按照学校的行为要求规范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他人,通过自省、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学生家长微信群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把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能够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时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素质。因此,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