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乐
无锡市东林中学 214000
摘要:“积极德育”、“涵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些教育界的新词也应运而生;一个学生仅凭成绩好、智商高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道德品质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机智,将德育工作融汇在课堂内外。
关键词:德育;课堂内外
作为一名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是依托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穿针引线”、“抛砖引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其次是依靠我们在课堂外,即主题班会或者其他班团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拓展。
首先,教师要打造一个匠心独具的班级环境,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能切身感受到民主、公正和平等。教师要集思广益,和学生一起对教室进行布置,像摆放盆栽,设立图书角,在黑板报上添加学生喜欢的元素,在墙上挂上字画相片,在门上张贴对学生的寄语,让学生在桌角写上座右铭,还可以设计班服、班歌、班徽,来营造轻松和谐的集体氛围。借助多数学生的优良性格,形成班级的健康舆论,从而直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性的形成。
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将德育因素如鱼在水、不着痕迹地融入课堂之中。笔者在讲授部编版初一下册《外国诗二首》时,在课堂的结尾特意让学生探讨一个话题——诗歌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这些诗歌对于我们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学生热情高涨,讨论也很热烈。有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的学生觉得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笔者都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继而在课件上展示了几段材料:
①“在高一的一堂英语课上,一个严酷的生命命题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的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被这个问题击中以后,那堂课上老师的讲述、同学的回答,我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我扫了一眼课本,说的是几个学生参加英语社团,在梧桐树下读外国诗。一下课,我就给校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想成立一个诗社,名为‘吻雪’。”——选自公众号《马语微文》
②少年,
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
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
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选自张梅《写给未来的你》
通过这两则材料的展示,笔者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有学生说多读诗歌可以给他们现在繁复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抹亮色,有学生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高雅不低俗的人,有学生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高尚志趣。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将一段话展示在屏幕上:
诗歌与青春,是最佳的拍档,两者一样的敏感多情,一样的充满想象。早春的嫩芽、熹微的晨光、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们成不了诗人,但可以把日子过得像一首诗。像弗罗斯特一样慎重地选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哪怕遇到挫折,也要像普希金一样乐观坚强,不畏难,不退缩。
最后笔者将一句话送给学生们共勉——诗难果腹养心肺,歌不解渴润平生。
通过这样的收尾,笔者将学生带入到对内在品性和生活追求的指引,而学生恰好此时正处于一个“为情所动”的极佳状态,自然更容易获得感悟,那么德育目的也就达成了。
再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与情绪感染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自身都做不到“举止人师,行为世范”,就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学习要求时往往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标杆”。这意味着,教师在用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去折服学生的同时,还需要认真恪守职业道德,做到“明德至善,时习日新”。以王开东老师讲授《窗》的结尾为例[3]:
师:最后我用顾城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王老师用顾城的诗歌来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倾向,从而达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
最后,在课堂外,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在每周例行的班会上,教师可以拟定价值观与品德修为方面的主题,学生们各抒己见,和教师一道谈道论艺,探讨人生。让身心发展处于敏感期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是建立良性师生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还应该多组织一些益智身心的课外活动,像诗词接龙、猜成语、故事汇、演讲与口才、读书会等,以此来减压增效。假期的实践拓展也是必不可少,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就是经过后天的各种活动来完成的,同时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锤炼意志,合作解决难题,可谓一举多得。
从小处着手,巧妙发挥,就能让德育工作在课堂内外“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11-12
[3]王开东.深度语文课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