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彦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2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渐完善,标志着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开展条件已经成熟。基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任务,以及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向,对我国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方法展开研究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率。
关键词:国土规划;乡村振兴;空间规划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都对乡村规划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的“五级三类”构建系统,对村庄规划实施层层管控,实现对乡村保护性开发,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振兴与驱动力为主导的县域乡村发展规划
第一,产业发展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经济基础是产业兴旺,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各生产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为导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开拓产业多功能性。不同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乡村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具有差异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生产效益。因此,产业发展对于乡村区域格局优化具有直接显著影响,产业发展成为县域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产业发展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特色,依据乡村产业空间格局打造集复合化与景观化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驱动促进空间经济效率提升。第二,生态修复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是生态宜居,聚焦生态恢复、保护优先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协同化治理,因地制宜地打造绿色空间区域。生态修复投入的多少决定着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对生态修复的重视程度对乡村地区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等修复性工程、权衡保护与发展造成的人地矛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所在,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生态修复对于乡村区域格局优化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生态修复成为县域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生态修复发展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依据乡村生态空间格局打造保护与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驱动促进空间生态效率提升。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
村庄规划属于城镇边界之外的详细规划,主要涉及两项问题:①村级土地利用规划;②村庄规划合一问题。目前用地分类还存在缺乏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庄规划对土地的使用,将重点放在了其经济以及社会属性;粗略的将村庄农用地定义为“非建设用地”,不符合国土空间体系的要求,也不利于村庄建设发展;在用地上分类的不足对村庄规划“多规合一”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2在规划设计中忽略了科学性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中还存在着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乡村的发展,首先就是在规划中忽略了科学性的问题制约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可以保障美丽乡村规划能够真正的服务农民大众,然而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没有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有详细的了解,规划人员仅仅是根据我国农村的普遍情况对当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只考虑到了普遍性问题而忽视了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的个性问题。这种情况就会直接导致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并不能达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更有甚者,会存在着部分规划人员将与该农村地区相似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案直接进行照搬照抄,这样一来就使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案只是一纸空谈。没有进行实际的调研和考察是无法做出真正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案的。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规划人员只注重眼前利益和近些年的利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利益,这就是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这种规划方案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非常不可取的。
3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措施
3.1实现技术底图的统一
技术底图的统一对“一张蓝图干到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空间规划技术导则,要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最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利用“双评价”引导技术底图的绘制,同时还应的对技术底图进行综合校验核定,在校验核定过程中,应明确“三区三线”,反馈修正不合理的地方,校验核定以后,可以作为空间规划的底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以及“双评价”体系在技术底图的运用可以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精度还无法对居民点详细规划布局进行指导,因此村庄规划主要以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底图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按照不低于1:2000的比例进行技术底图的绘制,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外业获取更高精度的数据。
3.2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乡村空间布局
1)结合各专项规划用地需求,分析乡村空间平衡,并按照流量、减量规划标准,优化乡村各区域用地布局,借此综合调控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居民点、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空间安排。但是,在改进乡村空间布局、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时,相关部门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积极构建乡村区域的生态屏障。2)根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完善空间控制边界划分工作。对于交通廊道区域内的住宅基地,以及高压廊道范围中的产业用地,需及时调出并划分二次建设区域。除此之外,明确乡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基地的空间布局,并结合第三产业需要,在乡村道路节点设置公共服务设施。3)调整、改进乡村土地利用框架后,使用多规融合分析,确保乡村功能区域划分的合理性。例如乡村应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功能区域,而农业空间需预留出弹性空间区域,确保现有乡村空间布局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国土开发事业的积极影响。另外,相关部门需及时优化乡村用地格局,减少农村建设用地,重视乡村空间的有效开发。
3.3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确保“三区三线”精准落地
一是生态红线划定既要保障生态安全,亦要为乡村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南部山区等生态强区,应腾出适当空间用于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西北和华北等生态脆弱区,生态红线要应划尽划,以推进生态均衡建设。二是据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我国南部山区等耕地紧缺区,要应划尽划,杜绝基本农田上山。北部等耕地相对富足区,要在确保总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为乡村产业振兴留有空间。三是多管齐下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确定城镇开发规模,要在避开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前提下,依据城镇开发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
结语
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划设计方案,在实际的规划中需要切实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和农民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朱纪广,李小建,王德,牛宁,杨慧敏.传统农区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9,(4):126-134.
[2]张世昌,宋云鹏.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1):6.
[3]蒋伯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探析[J].低碳世界,2019(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