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灌区节水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年第14期   作者: 卢鑫 刘泉斌 刘文宝
[导读] 文章对比了传统技术手段与新兴信息技术在灌区灌溉、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效率,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 HANA 处理服务器信息技术,以传感网、传输网和应用网为基础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对监测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经处理后形成特定指令,下达各个接受端,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目的。
        卢鑫 刘泉斌 刘文宝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运行维护中心 山东省德州市 251500
        摘 要: 文章对比了传统技术手段与新兴信息技术在灌区灌溉、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效率,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 HANA 处理服务器信息技术,以传感网、传输网和应用网为基础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对监测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经处理后形成特定指令,下达各个接受端,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目的。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水利灌溉; 节水管理; 信息化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干旱严重的国家,现有可用水资源总量 2. 8 万亿 m 3 ,且呈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发的现状,其中,可用于农业灌溉用水量仅为 5 500 亿 m 3 ,在全国总用水量中占比为 19. 64%,而且,我国也是农业大国,对灌溉用水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显然无法满足农业用水,因此,如何采取更加高效的节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农业灌区时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型管理,几乎未考虑过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模式,这也导致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造成水利成本较高。在现代农业灌溉理念的引导下,逐步引入信息技术作为水利灌区指导,通过监测点的多点布设,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水文遥测终端配套使用等新型科技手段的投入应用,不仅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也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环保节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效能。
2 信息技术组织架构
将信息技术引入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管理终端,主要是新增GPRS或北斗定位模块,实现信息监测、采集、传输与处理的远程管控,可应用于水位水文信息监测,降雨量分布遥测,灌区用水流量监测,高温天气蒸发量观测,以及水质分析和环境监测等内容,通过对所需信息的数字化或图像化处理,更加方便管理人员掌握水利资源的实时动态,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和紧急处理,确保水利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使得水资源被合理利用。按照现有物联网思维对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了模块化处理,见图 1。
           
                                  图 1 信息化处理技术架构
( 1) 基础信息网建立,即对全国所有涉及水利工程和农田灌区的地点设置观测点,并编号管理,对每一个子区域的水利信息进行详细采集,汇总后建立基础信息的信息化网络。
( 2) 基础数据库建立,即根据不同监测信息的需求,进行详细分类,针对水文信息、挥发量信息、水质信息、水污染信息、用水量信息等进行合理划分,以国家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分类管理,在特定时间需要调取某一区域某一类信息时,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提取数据,为提供管理者进行更好决策。
( 3) 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即将所有采集到的信息置于同一应用平台之上,存储于服务器的终端,也便于信息提取与共享,同时,便于模块化管理的处理与更新。
3 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与实现流程
3. 1 管理模式
灌区节水的灌溉工程是一项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引入信息化处理模块后,增加了很多数据传感器,在监测收集数据的同时,也要确保线路传输的安全稳定性,见图 2。
              
                          图 2 灌区信息化管理模式结构

在图2 中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介入应用了物联网技术,能够加强各子系统与服务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通过对服务器的创新改造,将传统服务器的一些弊端,如利用存储器对普通数据进行计算,效率低、运行速度慢,可存储容纳数据有限等,这些条件均不利于针对灌区灌溉对数据需求量大,计算效率高,运行速度快,传输稳定等方面的要求满足。因此,需要根据服务需要,引入新型的 HANA 服务器,相较于传统服务器以“行存储”为主的内存式计算模式,新型 HANA服务器则采取的是以“列存储”为主的内存式计算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变革,使得计算效率和速度有了明显提升,举例说明,在处理以亿级数据为单位的报表
时,传统服务器的处理时间大约为 29. 415 s,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数据结果; 同等条件下,若要得出相同准确度的结果,使用 HANA 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则可将计算时间提高到 101 ms,计算运行速率较传统计算模式提高了至少千倍以上。
根据信息技术的共享化、公开化特点,我们可以将所有有用信息集成于一个统一综合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同时对于各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与修正,便于提高综合管理与运用水平。利用这些实时数据,综合平台指挥中心的调度人员可根据需要及时调配资源,使其得到节约化、合理化的利用,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划分出若干个上下游用水单元,实现上游节水可补给下游用水,下游通过再生模式或蒸发模式返回大气降水,再对上游进行补给,如此一来,可充分调配利用水资源,同时实现节水与循环“再生”利用的平衡。
3. 2 信息技术实现流程
鉴于灌区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的建立,我们可优化设计,完善其实现运行的各个流程,见图 3。
                       
                                        图 3 信息技术工作流程设计

工作流程按照设计程序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执行指令:
步骤 1: 数据采集。在输入“开始”指令后,系统自运行进行数据采集,灌区内多个监测点同时工作,采集指令所需信息,同时筛选无用信息进行过滤,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回传,输送回终端提供分析。步骤 2: 数据处理。对回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具有指定意义的不同代码和符号,通过参数设置调整,调用模块生成处理后的数据结果。步骤 3: 下发结果指令。信息处理结束后,根据处理结果生成一定目的的指令,指令通过传输被各个部
门所接收,显示在显示器界面上。步骤 4: 指令处理结果追踪。对下达指令后数据执行的处理结果进行追踪,若反馈信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则会触发预警警告,以便采取解决方案; 若正确完成指令,则会反馈“已完成”信息,结束指令。
4结语
通过变革传统技术对灌区灌溉和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方法,引入信息化技术到实践当中,不仅能够高效管控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调配,同时,做好各个环节的细节管理,发挥职能调度的承上启下管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提高服务与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元 . 张伟 .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智慧城市 . 2020. 1:101 -102
[2]马忠华 .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工程建管对策探析[J]. 地下水 . 2019. 6:77 -78
[3]黄勇 .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 . 2019. 11:125 -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