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流通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年第14期   作者:杨宴婷
[导读] 流通产业立足于大市场、大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增大。2004年以来,山西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杨宴婷
        山西财经大学
        流通产业立足于大市场、大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增大。2004年以来,山西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省范围内流通领域的整顿治理,规范了流通业市场秩序,为流通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山西省流通业的现状
(一)流通业总体规模扩大,发展普遍向好

        流通业增加值从2004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没有较大波动,增速有所上涨,说明山西地区流通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 ,发展持续向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与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流通业的发展带来收入水平的增加,这又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图1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曲线位于流通业增加值之下,但大致是上升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4年的884.8亿元上升为2017年的6918.1亿元,年均增速约55%,但其增长速度不是持续上升的,而是先升后降的趋势。
(二)流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的增加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发生着有规律的转移。劳动力首先是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更多地转向第三产业。山西省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内的重要产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流通业的从业人员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又略有下降。随着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流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流通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流通业人才缺乏。

(三)流通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2015年山西省GDP增速缓慢,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仅为5亿元,而流通业增加值却高达234.3亿元,导致流通业贡献率数据异常为4686.2%,处理异常数据取前后两年均值为38.6%。

        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两个数据分别反映了流通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的贡献大小。2013年以前山西省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 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其平均占比为46%,可以说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但是2014年以来由于山西省流通业增速放缓,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同样,山西省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非常稳定,其平均占比为17.5% 虽然2013年和2014年该比重小于平均值,但仍然达到了16%以上。
        流通业贡献率曲线波动较大,但整体上升。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流通业发展受到冲击,流通业增加值下降,导致流通贡献率为负值;2013年流通业发展不景气,导致贡献率为负。2014年经济有所回温,但受到一系列事件影响,其后几年流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到2017年才又呈现好转趋势。
二、山西省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发展规模有待提高。通过现状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山西省流通业规模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还较小。
2、流通业专业人才欠缺。由于缺乏专业化人才,流通业进入门槛很低,整体行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近年来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流通业就业人员数减少。
3、流通效率不高,流通服务化程度低。流通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其发展对第三产业和GDP有着重大影响,但流通贡献率波动太大,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
(二)政策建议
1、加大流通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

重新定位流通业的战略地位,将流通产业作支柱产业来看待;加快流通领域制度改革,降低流通企业行政成本;增强流通业市场体系的建设,为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流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核心竟争力。
2、加强流通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支持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建立人才供需窗口,进行流通业内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育;推动部分职业院校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拓展流通业新型专业设置;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吸引高级流通业人才。
3、促进流通服务现代化,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各级财政对流通领域现代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
4、鼓励企业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流通产业内部各产业都会存在低效率和隐形失业问题,因此流通企业应不断创新,强化消费需求导向,提高其专业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
        虽然山西省流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流通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随着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会成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充分发挥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产业的作用,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实现对其他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三、促进山西省与京津冀流通业共同发展
        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相比,山西省的流通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处于劣势,为了更好的加强与京津冀地区流通业的协同,山西在分析流通业协同发展路径时,需要基于京津冀与山西省流通业协同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来分析达到协同发展利益目标的路径。
(一)过程路径规划
        实现山西省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山西省首先要立足自身发展的不足,着力于自己区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本区域内流通规模的扩大,流通从业人员比重的增加,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流通业周转率,流通报酬率,流通集中化程度的不断上升,流通业不断取得有序发展,即达到山西省流通业初级协同状态。
(二)组织路径规划
        组织在流通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组织路径进行合理规划。这里的组织除了包括传统流通业中的各种组织之外,还囊括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非盈利组织等。这些组织同样需要走松散 - 协同合作 - 高级协同的道路。第一,传统流通业组织。举例来讲,批发零售组织、物流组织的发展战略必须与自身的运营结构、组织规模、资产收益率等互相协调。第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虽然他们在京津冀流通组织系统中只能算是辅助角色,但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小觑。、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已经无形中拓展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应积极协调,应基于互联网搭建流通业协同发展信息平台,实现流通业信息实时共享、政策及时落地以及产业无缝对接。
(三)目标路径规划
        规划流通业协同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规划目标路径。影响山西省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利益要素很多,包括公共政策、经济环境、流通产业结构等,但可以根据这些要素的属性将其归纳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大要素。这些要素不但直接影响这些地区流通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还是整个系统利益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流通企业是营利组织,其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应该将市场作为调节流通产业发展的工具,既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空间,也创造出一定的社会利益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实现山西省与京津冀流通产业协同发展必须通过内部环境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个子系统的基于自身优势,相互沟通,不断优化流通业的分工布局,促进流通业规模、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市场化程度的相互协调,从而在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在最大化行业市场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公共利益,最终建立起区域与区域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双赢的良性循环机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