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味”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7期   作者: 骆向军
[导读] 语文课堂是什么?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生活的场所,是树德育人的场所,语文课的“场”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味道,那么,语文课应怎样营造出这样的场境
        骆向军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大堡初级中学,614304
        语文课堂是什么?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生活的场所,是树德育人的场所,语文课的“场”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味道,那么,语文课应怎样营造出这样的场境,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味道。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个性的张扬,语文味的生成。因此,在追求语文味境界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科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充分利用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因素。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有“三味”,有趣味、有情味和有韵味。
        一、张扬学科的个性,使语文课显得有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学生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其中语言或简练准确,或活泼多姿,或生动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质朴犀利,饶有个性的学科要求教师能用具有趣味的语言体现学科特点。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能使语文学习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讲授《竞选州长》时,先板书好课题,随后板书两组数学不等式:
(1)    州长=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2)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
        然后说:“这堂课,我们解决两道数学题。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看谁先解决这两道数学题。”学生们因语文课上成数学客,感到新奇有趣,都认真读起课文来。这样两道数学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懂得了“等于”说明凭“自己”的声望完全可以当上州长,“不等于”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说明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中的马克?吐温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为了加强文学的真实性而采取的第一人称。通过解两道数学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了本文应解决的两道难题。这样的开头,拓展了语文味魅力的沃土,并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张扬教师的个性,使语文课显得有情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教材的版本走向了多样化,相关的教案也是形式各异,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提供了丰富的可选内容,语文读本的选择余地也很大。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更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个性、人格魅力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应做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情趣。只要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就能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控功能和强化功能。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笔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我们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名句,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写下了多少春的颂歌!现在,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春》,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请同学们仔细读……”就这样,随着老师充满个性的导入,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入了教师的个性,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语文课显得有韵味。
        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主动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上课时目中有学生,从而为学生语文学习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要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给课堂留下艺术空白,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本身的空白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结尾道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笔者通过“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连贯成一段话,这就是教师通过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文本自身的空白处,让学生自己咀嚼,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接着,大屏幕出示:
潼关: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
      亡:秦宫汉阙废墟里有冤魂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在这样的课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使一节本来索然无味的古诗课上得有诗味,有韵味。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味要充满一种“书卷气”,是否读书,读多少书,是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重要因素。在追求语文味的征途中,要有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快乐地徜徉在语文教学真实而富有创造性的氛围中,回归语文本色,与学生一同成长,语文味自然可以芬芳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