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7期   作者:杨晓荣
[导读]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标准(2011)》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晓荣
        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一、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标准(2011)》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得“四能”即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去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学习活动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比较其他学科学习来说相对枯燥无趣,所以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的生活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在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实例,根据教材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自制精彩的小动画片将教材的情境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问题思考的热情,要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在情境图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的编排大量以情景图的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各种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多样化:有的以情景图方式呈现;有的以文字呈现;更多的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有的信息全部明示,有的部分信息直接呈现、部分信息隐含在图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从事理中抽出数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观察情景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明确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数据信息,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在学生观察情景图时,教师要结合素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仔细审题,用数学眼光进行观察,并注意将图里、对话中、表格里、标注中等各个方面呈现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然后让学生分析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将收集到的信息有条理的说完整,再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若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或者用小棒摆一摆等直观教具来理解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进行分析选择有效信息,根据选择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将你找到的有用的数学信息与所提出的问题完整的说一说,用语言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初步感知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的说出来,这样在学生思维中也有对问题与信息之间分析的初步感知。或者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说图意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以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四、在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初步感知数量关系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索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只有仔细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因此,教学时应当首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已知”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明确问题和条件。思考第一步先要解决什么问题,进而明确解题思路。
(二)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解题思路
        在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再次通过操作或画图,分析两个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问题时,在根据情境图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与相关联的问题后,在“怎样解答”这个问题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摆学具或画图的方式理解数量关系,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明确大数与小数一一对应后,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部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数学问题的常用的数量关系:大数-小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理解用减法来计算的道理,进一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自己思路的机会,同时要求别的同学认真倾听,用心理解他人的想法,达到互相启发,互补完善的目的,在交流促使学生提高分析推理和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掌握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式,根据分析的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