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和谐互动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 杨令勇
[导读] 和谐互动式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杨令勇
        (宣威市榕城初级中学,云南  宣威  655400)
 
        摘 要:和谐互动式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力争课前“动”;课堂“动”;课内、课外的和谐互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互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和谐互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3]极力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5]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这是构建多层次、多维和谐互动式教育之路。
        和谐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协商讨论构建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活动。变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笔记、复习笔记、考试等教学模式,为鼓励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发现者。”[4]
        关于和谐互动式教学,主要从课前“动”,课堂“动”,课内、课外的和谐互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互动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课前“动”
        1.1 师的课前“动”
        课前“动”是课堂上师生和谐互动的前提。讲授新课前,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学习兴趣,研究教材、制订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准备探究活动,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模型,向学生提出要求,作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课前先“动”起来,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获取解决问题的想法。
        1.2 生的课前“动”
    1.2.1 为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准备一些模型、器材、报告(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结果)等。
        1.2.2 学生课前去准备资料(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查阅、搜集、分析资料),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数学有关的热点问题),调查数学及生活,这让学生自然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准备阶段,为课堂上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互动打下基础。教师只要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整堂课就会“和谐互动”起来。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且显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圆满的完成预期目标。
        2  课堂“动”
        和谐互动的课程教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和谐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课堂上生生间、小组间、师生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追求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坚持主动性教学,必须狠抓“新”、“活”二字。“新”是赋予新的目标、赋予教育变成创新教育的内涵,如:课堂教学不再把说明结论作为重点,而是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调动学生多思、多想、多议、多讲、多用眼、多动手;“活”是教师教的活,学生学的活,如:中学阶段的数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一现象一直困绕着教师和学生。究其根源,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一个“练”字。学生上课练、下课练,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如自制小教具(剪拼模型)、办活动报(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小实验等)、知识竞赛、自制拼图、探究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

课堂教学十分活跃,学生学的有趣,结果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交流,是“师生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在新课的教学中,教师扮演助学者、任务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监督者的角色。首先,小组间生生互动。小组由4至5人组成(好、中、差),学习程度尽可能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相隔一段时间重组。小组成员汇报预习、观察、调查、活动、实验、讨论结果,回答教师课前提出的目标、要求、问题,组员间轮流问答,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长作好记录,并归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注意指导、调控、点拨。然后,教师让讨论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余各组作适当的补充、质疑,各组提出疑难问题。最后,教师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同学生一道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解决。
        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观察、实验、讨论、表述、完成报告。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活动、自主体验的时间、空间,有了自我表现,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自主能力,分析、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学习潜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挥,也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克服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
        3  课内、课外的和谐“互动”
        3.1 坚持课内、课外的和谐互动,开展数学活动,参加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3.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洁化校园,开设“文化橱窗”、“科技博览”、“学习园地”、“读报栏”、“小制作”等栏目,创造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资料,拓展了知识面,深化了学科的学习。
        3.2.2 开设学习讲座、科技博览、科技幻灯、电影、录像、生产参观等群众性活动,数学学科小组活动,针对个别有专长的学生。单独进行特长教育,“因材施教”[2]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个模型的设计、教具的制作等个别活动。
        3.3.3 成立“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小组”、“调查小组”等活动小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某项活动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互动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而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教育成效往往是这三方面和谐互动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形成的互动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甚至抵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思想教育,在校外常常会被家长的几句“人生真谛”,或朋友的几句“肺腑之言”冲的一干二净。师生和谐互动式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从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内在联系,来实现认识的深化。学生自主的思考活动,使学生可以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的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思考、总结,构建一种以现代教学、经验教学、情感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和谐互动式教学”的数学学科教学摸式是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教师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提供空间,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包括技能训练、课外活动等)或课堂外的环境互动以及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这样让学生参与课堂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启发、观察、实验、对比、讨论、综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和谐互动式教学特别强调重视过程,要求师生在教学设计中共同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真正经历“感知— 概括— 应用”[1]的认识过程,和谐互动保证了人人参与的可能,人人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永昌主编.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 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3]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 2001年颁布。
[4] 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5]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