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妤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000)
摘要:欺负行为是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家庭人际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同伴间的互相影响、电视电影对幼儿的影响等一些因素,教师在通过对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基础上寻找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欺负行为 幼儿 矫正
一、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危害
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
二、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人际环境及教育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际环境诸如家庭和谐的关系,亲切融洽的情感与气氛,在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尤其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幼儿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幼儿不会在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欺负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欺负性行为。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方法不一致也直接影响幼儿的进步。如:老师教育幼儿要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而家长怕幼儿吃亏,有的这样教育:“谁敢惹你,你就打他。别怕,咱不能受别人家的欺负!”这样一来,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矛盾。虽说打人不对,可有家长的支持,幼儿就无所顾及了,于是产生知错犯错的行为。
(二)同伴间的互相影响
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可得到满足,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但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又好模仿,可以说是良莠不分,其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都是同做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而且,这种模仿因两者之间的恶性循环而逐渐升级。很多小班幼儿在入园后,由于同伴接触,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受一些具有欺负行为幼儿的影响,他们也学会了咬人、打人。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加分辨的模仿。
(三)电视电影对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后,幼儿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欺负性样板,还有现在幼儿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等带打斗的动画片,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欺负性样板,尤其是那些暴力动作更具有跗面影响,经常看,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习了欺负性行为。特别是男幼儿更是对动作片和暴力片感兴趣,并且好模仿。我们常会看到幼儿园的一些男幼儿在看打斗片后模仿片中的形象,在班上也尝试和朋友比划两招。这种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指导,幼儿很可能有开始的好玩发展成为一场真正的打斗。
三、幼儿欺负行为的矫正
(一)指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认识,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家庭氛围。积极关注、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注意并强化所希望的行为,消退不良行为。如幼儿犯错误时,不要简单地采取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而应通过跟幼儿讲道理及其它积极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要积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我们必须让父母知道,自己以往教育方式是极不科学,极有危害性的,并且给父母提供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
(二)给幼儿提供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幼儿时期是人生最具有可塑性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活动比较简单,思维都是具体形象性的,对人和事的认识也往往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而出现反应为住,行为是多模仿,年龄越小的幼儿,模仿越突出,而且是不论好的坏的都模仿。因此,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十分必要的。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幼儿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幼儿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途径,让幼儿认识他人对其欺负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欺负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三)教幼儿渲泄情感
幼儿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会为一些事情如同伴不愿意和他玩,或者不愿和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被教师和家长误会等事情感到伤心、烦恼、愤怒,当他们得不到教师的表扬时,也会有挫折感。伤心、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情感是很容易引起幼儿欺负性行为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更是点燃其欺负性行为的导火线。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教会幼儿渲泄情感的方法,当幼儿遇到烦恼、挫折、愤怒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向老师倾诉内心的不愉快,也可以引导幼儿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哭一场,将内心的不愉快情绪发泄出来,尽可能将攻击性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帮助幼儿形成自控能力
当教师看到一经常表现欺负行为的幼儿跟小朋友玩的很融洽,或者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是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机会大力表扬幼儿的良好行为,因为对其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正是队其不良行为的抑制。对于幼儿积极的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并使其得到强化。因而,幼儿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从幼儿的情感入手,增强幼儿做一个能干的好孩子的情感,是帮助幼儿提高自控能力的策略之一。
依赖外界控制把幼儿的欺负性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要培养幼儿遵守规矩,并且对欺负行为感到忧虑;其次,要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控制自己的欺负性冲动,减少欺负行为的产生。移情可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研究表明,有欺负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欺负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欺负性倾向。
“欺负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若在学龄前不注意及时矫正,到了青春期,“欺负性”和反社会行为发概率就会增大。本人希望,家长及幼儿教师能广泛关注,充分重视幼儿“欺负性”行为,“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参考文献
[1]《幼儿问题行为及矫正》曹家正著
[2]《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莫源秋著 山东教育----幼儿教育 2002年
[3]《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