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陈欣 刘学芹
[导读] 在低年龄段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持续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陈欣 刘学芹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 滨州 251800
        摘要:在低年龄段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持续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那么势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自己不断地进行动手探索的操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而在数学学科的众多抽象知识中,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是一个最大化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阐述包括其在内的几个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动手能力
前言:如果按照老旧的教学方法来要求学生死板的熟记知识点,或许能收获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不能灵活的开动脑筋在脑海里想象和构建一个数学世界。所以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图形教学中要灵活授课,给予学生自己想象、操作图形的机会,在自己灵活的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一项对未来的数学学习受益终身的数学动手能力。
一、教材图形深度解析
        在小学生的图形教学中,几何知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这部分的学习要求小学生对几何图形足够的熟悉,甚至熟悉到对高年级的空间概念都要了然于胸。所以教师就需将几何图形肢解开来,从不同角度将各个部分向学生们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学生们对图形的认识。
        例如,以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课教学为例。由于其是数学几何中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图形。教师在这两个图形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方法来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自主裁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纸的作业,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讨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此时,教师在黑板上简单演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据此自己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计算,然后再以三角形面积计算通过组合的方法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下结论即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其面积同样遵从这个关系。这就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把不同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利用实物教学
        在低年龄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学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将剪纸、拼图等活动纳入教学,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中的一环。
        例如,在五年级数学第五册中,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简单几何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白纸,让其在课堂上折图练习,学生不久后便会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较复杂的图形折在纸上,增加练习难度,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并传授数学知识,提示他们用有刻度的米尺来测量纸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各种图形在纸上的比例,作分布标记,再翻折图形。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掌握了折、拼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在练习中他们感到好奇,容易激发兴趣,在折、拼图形中发挥想象力,领悟了数理图形折、拼的道理。接着教师再赋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这就会对数学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帮助
        动手能力的培养还需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帮助。这是由于很多学生不明白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往往会因此浪费大量的时间,故而就需要教师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

所以教师就要在小学生低年级时花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画线段、识角度等基本动手实践的操作方法,以便为后来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需在适当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是因为低年级段学生对事物认识较浅,只有在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的时候进行指导才最有效果,此时学生对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的理解才会更加的深入。
        例如,以学习“长方体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课教学为例,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计算公式的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不但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使学生无法真正熟练地将公式牢记于心,在考试中一时紧张便会忘却。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面积如何计算得出,再观察每个面相互之间的关系,利用加法以及乘法来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教师才可以直接给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得出的公式与教师所给出的公式进行对比,看看有无差错,是哪里导致了差错的出现,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如此下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时的探究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计算能力
        计算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数学效率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所以教师应重视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计算能力。
        例如,以“计算加减混合连续题”这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强化计算练习,先要求全体同学做题,做题结束后,等到学生举手表示已经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出计算过程。等到学生回答完计算过程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其进行剖析,是学生真正的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如何错的,与正确做法相比自己的做法差错在哪里。并对不具备共性问题的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是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这个知识点,透彻理解这个知识点。这类连环题会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容易在计算时记住先加后减,或先减后算的运算次序。能够起到良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五、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又恰恰具备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花心思来解决两者的矛盾性。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实践将抽象的数学图形转化为自己手中真切形象的实物图形,揭开了对数学抽象的图形学习始终蒙上的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数学。
        例如,以学习“图形与拼组”这课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以火柴围一圈加深学生学习图形的印象,以纸片折一圈,以积木搭一圈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是学生能充分感知到四、五、六边形的特征,感受到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对数学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教师要认真操作、学生认真实践。建立学生“空间”与“图形”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操作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教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结:总而言之,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习得这项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接受时代的先进教学模式,将先进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图形教学融合成为一体,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尽到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慧.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 2020, 000(002):P.35-35.
[2]曹淑梅. 关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20, 000(007):P.64-64.
[3]肖远乾. 关于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中华少年, 2018(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