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杨胜利
[导读] 在终身体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身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杨胜利
        唐山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在终身体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身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就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看出,较长时间的学校体育最终没能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人们不能运用或很少利用经体育教育而获得体育锻炼方法进行长期的锻炼。本文就这一现象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思潮从终身体育的价值,意义及如何在学校期间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几方面论述一下在校期间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终身体育  教育改革  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习惯
        1、问题的提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初出校门的学习可能会为了工作而疲于奔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上的压力逐渐增加,虽然努力的付出可能会让我们的工作得到肯定,但是在艰苦创业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忽视了自己的健康问题。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如何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奋斗、打拼,如何实现自己的人和价值?我们对自己的“本钱”投注了多少注意力,投注了多少关怀?不少人陷入了“牺牲健康去赚钱,再花钱买健康”的恶必循环。于是,各种商业性的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周围。上健身房成了一种时尚,但时尚的东西往往不能普及,因为那是一种消费,高消费,参加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获得的健身方法不能运用于实践,是为上课而上课,从意识上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概念,最终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日常健身的行列中来。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性用于吃饭睡觉,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幼儿园、学校里度过,剩余的时间里要不断地工作,还要照顾家庭。仔细算一下,我们在学校的年龄阶段是最热情、活泼,接受能力最强,也是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注重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其影响及效果无疑会延续一生。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雄风独具使人们渐渐偏重眼前经济利益短期效应,忽视了长远计划。目前,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是以升学率为标准,以致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终身体育也只能是口号。
        3、研究的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终身体育意识,找出更好的培养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找出更好的培养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4、研究内容:对在校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是一个合成概念,它是由终身教育演化而来的。它的主题是健身、保健、娱乐性。曾有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人一生的时间除了基本的和理活动之外,余下的就是工作和游戏。这“游戏”的一大部分就是生活方面的运用体育来从事娱乐、消遣活动,用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终身体育意识是这一活动的原动力。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体育精神和多种能力:如团队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统领大局的大将之风,坚定的自信心;抵御疾病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背后环境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正因为体育拥有以上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特点及优势,终身体育的提倡是大势所趋。
        到了高校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带有功利性,出于某种目的,即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体育活动的价值的正确理解。因此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对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从单一的体育课教学及重复的运动技术教学转变为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课堂内实施健康教育;在分层、分年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基本医学常识,包括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特点以及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大学生的情感;个人健康和环境健康;营养学;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关系;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和处理等,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高校开设的体育课堂要指导大学生掌握应具有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终身收益的目的。通过各环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毅、沉着、百折不挠的性格,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构思
                                                                                                                                               
                                  体育与健康(100%)                                                    
        养生保健      运动技术     健身误区     生存技能        心理卫生
        (20%)      (30%)     (30%)       (10%)        (20%)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但最根本有效的途径是从教学内容着手,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因为高校的学生比较理智、有理想,他们喜欢付出就有回报,希望所学的东西对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会有帮助。因此适当增加理论知识,从对健康深层次的理解到对体育锻炼的真正喜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一步完善。
        6.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
        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理论教师上课难的现状,教师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进行深入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达到即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从灌输式教学中解脱出来,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教师们始终没有从“教什么,怎么教”的传统框架中脱离出来,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情感动机等。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不会对他的课感兴趣。
        中学课程的改革,直面的是体育教师,他们的能力将受到严格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学的教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高校时的教育就应有相同的步伐。
        7.提倡俱乐部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运动习惯。据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的研究,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较为典型的教学模式之一。
        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自行安排教学内容,这就促进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们自由选课,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选择1~2项终身受益的锻炼方法,满足自身个性要求。俱乐部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并认识他人,融入集体。
        8、结论:
        终身体育的提出,有其自身的价值。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深谋远虑,为我们培养学生做出了指导,提出了要求。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这一概念将被人们接受和提倡。
参考文献:
[1] 陈家起、罗建泽、徐武《学分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模式》
[2] 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的比较》
[5] 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2);46—47,36。
[6] 吴兆红,刘强,陈栋圯,《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湖北体育科技,2002,(2);179—180,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