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政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 邮编535400
摘要:跳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在高中体育术科训练中加入跳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高中体育训练的趣味性。本文总结了跳绳在体育课中的各种用途,并提出了跳绳的注意事项,旨在更好地为体育训练服务。
关键词:跳绳 术科训练 运用
在高中教育机制的不断改革下,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高中体育的教学要求,这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方法和项目的引入和创新的必要性。而花样跳绳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此外跳绳对增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高中体育生,跳绳有利于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尤其对于弹跳能力、速度、耐力、灵敏度都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跳绳在术科训练中,受限制小,安全性高,很少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在训练中灵活设计跳绳教学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跳绳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
1、跳绳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在体育训练准备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热身,热身可以激活身体的运动机能,让身体为后续运动做好准备,热身的效果对接下来进入训练状态快慢和教学质量好坏直接产生影响。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跑步的形式完成热身,有些老师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链接,通常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学生,这样的话,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计划的进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感,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关研究表明,持续跳绳10分钟,与慢跑30分钟或者健身舞20分钟相差无几,是耗时少,耗能大的有氧运动。同时上下肢协调锻炼,肩膀,手腕等有节奏的相互配合,多种脏器得到配合。因此,选择跳绳项目完成热身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摆脱僵化,同时丰富多彩的跳绳花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跳绳在教学基本部分的运用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引入跳绳符合课改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体育学习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到乐趣。
对于跳绳在基本部分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点特征:一方面是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花样跳绳学生可以自己跳,也可以集体跳。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的跳绳搭配动感的音乐,同时还可以将跑步跳跃的作用技巧融入其中,使学生提高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跳绳不受人数、场地等约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比较灵活,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要求不高。另一方面,跳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跳绳属于国家遗产,将传统运动引入体育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体育教育于传统文化相联系,而且跳绳的安全系数高,在发展跳绳运动中,也是对学生身体安全的有力保障。
跳绳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可以采用快速跑跳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拉开距离,进行高抬腿跳绳、后蹬、摆腿等练习;也可以缩短间隔,做小频率的、快速的跑跳练习;还可以采用往返的形式反应练习。其次,可以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将多条绳放置在不同的距离,平行放在两个或三个场地中,采用连续的单脚跳、双脚跳;侧向单脚跳,双脚跳;蛙跳、跨步跳等。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游戏,例如同起同落、跳绳接力等。教师在组织教学实践中可以不断的探索创新。
3、跳绳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体育课准备阶段和基础部分,很少意识到在训练结束放松部分也需要一个链接,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非常重要。学生在跳绳过程中将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健康发展。同时,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进行技巧性的跳绳,对激活经络,刺激大脑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跳绳在结束部分的作用,并且指导学生科学的锻炼,使学生感受到运动负荷带来的压力有效地获得释放,帮助学生放松肌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跳绳训练的注意事项
高中跳绳的术科训练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安全、有趣、高效的跳绳训练。因此,在训练中,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安排学生在适宜的场地进行训练,对动作要领进行指导,并组织热身,防止扭伤。二是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协调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跳绳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肯定能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技巧性的跳绳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教学生如何使用跳绳,还必须引导他们感受锻炼的乐趣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促进各种形式的跳绳融入到学生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贵旺, 张哲云, 陈卫鹏. 花样跳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黑河教育, 2015, 000(008):74-75.
[2]袁前进. 论花样跳绳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角色解读[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9):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