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百盈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陕西 西安 712000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践行“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激活并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内外学习和实践,最终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科创人才;关键在于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落脚点在于如何改革生物教学培养模式,探索验证其科学性、可行性,从而形成规范性参考教案,再次指导实践,由此发生一系列链式培养良性连锁反应,使之适应实际教学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此论文旨在探讨打破既有教育观念中的桎梏,吸收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新媒体、拓展新课堂、适当社会化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教育环境,规范教学教育全过程,让科研理念传承薪火不灭,达到教育以人为本、还利于人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学、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
新课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弹性思维方式,不断适应世界变化而实时头脑风暴,再次作用于外部世界。为人处事,大有裨益。新时代亟需创新型科研人才,新科技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新教学助推科研成果转化。笔者基于从教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关于探索初中生物教学培养新模式的理解。
一、教学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发展教育新模式,首先要把转变教师教学教育观念作为切入点。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学和教育的内涵,教学和教育不应局限于填鸭式灌输知识和手把手教怎么去学,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指导其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转变教师教学教育观念,首先从师资配置和授课方式入手。比如在生物学教师配置中,大多数中小学校采取一对一的师资配置,一门课整个教学周期由一名教师担纲,这样可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实现闭环式管理,但可能造成教学阶段性疲劳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递减。
师资配置和授课方式的调整或将有利于教师教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换言之,每门课配置1名主教老师1名课外指导老师,主教老师专注于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由成绩导向转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多问“十万个为什么”;课外指导老师则侧重于拓展每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生物科技发明创造和动手实践的潜能,引导解决“十万个为什么”。弱化考试成绩排名,强化科技创新型人才选树。在一定条件下,主教老师和课外指导老师可对调角色,形成单独教学研讨小组,互为参照,共同进步。也可轮岗培训,实现教学教育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实现每位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学教育的统一。
从求真务实的层面上讲,为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实践的兴趣,教师可实时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注重科技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可建立“学生课堂”,合理运用融媒体互联网+、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应材施教。鼓励指导学生适时扮演教师进行授课,激励每名学生主动发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教学教育触角从教学课堂延伸至学生家长、家庭、社会交往等一切可控的因素,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形成严谨而独立和独创性思维体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注重实务操作能力的淬炼、锻造,从而培养学生生物科技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
保持好奇心、学习习惯良好、素能和质量保证以及良性循环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首先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建立长期学习的信心和自信力,就是不能简单的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差”,不以等级对待,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体验到相应的获得感,不过分限制其思维的发展,才能探索创新性思维的多种可能性。在教学中,可随机布置进行生物小实验演示以及小发明研究展示,让学生及时分享创造过程中的头脑风暴和思维闪光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每周“自习课堂”,每次“自习课堂”抽3分钟—5分钟进行自学分享或展示,保证阅读时间。规定学生、家长和教师轮流带班任“自习课堂班主任”,抽检自习成果,有助于产生换位思考和共情,促进个性品格和创新思维的塑造;还可鼓励或带动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洞悉事务的能力和适当融入社会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使日后各项学业和职业选择以及人生规划趋于理性和合理。教师可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缤纷多彩的活动,如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平台展示学生的多项科创发明、论文、标本等,指导学生参加生物奥赛,指导学生不定期参与出宣传海报、板报、美篇、微电影、抖音视频等,参观生物科技相关的生产基地(有条件的化可申请参与生产制作全过程),也可聘请校外多领域多行业知名人士前来课堂指导实验教学,教师经常开主题班会或户外拓展班会,与学生交流交往交心,关注并记录每名学生的点滴成长,使班内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三、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教育环境,规范教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指导学生阅读科学读物经典和期刊杂志,记录读书笔记并整理形成科学小论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或经典著作,如《物种起源说》《生物进化论》和SCI期刊等,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权威期刊杂志上最新生物发展和生物工程动态,引导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博闻强识,不定期组织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索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成科技阅读、写作、思考的好习惯。
(二)、运用融媒体进行多样化实验,智能化分析学生学习和思维短板和盲区,个性化定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不仅受到学习主体能力的制约,往往也与教学物质载体和手段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现代生物教学,除了理论教学,还有生物实验,物质载体和教学介质上,除了黑板教学之外,还有微课、PPT演示、多媒体放映、“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新媒体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的介入。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容易加剧学生两极分化程度,采取微课类新方法教学,学生就能有所选择,巩固或者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频繁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可靠的刺激,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突破难点和扫除遗漏点,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细胞的分裂、形成过程中,可带领学生应用AI等模拟细胞分裂的场景,让细胞分裂、形成过程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宏观理解,打开各路感官,从而为找到与生物遗传相关联的人类未解之奥秘提供有效的线索。
也可充分利用生物与医学、化学、物理、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数学建模等应用学科相关的特点,将课堂与实际多领域应用充分结合,智能化分析学生学习和思维短板和盲区,个性化定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生物学科创研究不再孤立或断层,或将形成成熟的教学案例和培养新模式,并擦出别样的科技创新火花。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面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教育观念和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和知识素能储备库,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形成稳定的创造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科技活动,带领走向全国科研创新舞台,甚至走向世界科研创新舞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科研兴校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