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琳
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中心小学 312000
摘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提问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例,探讨了教师如何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优化提问设计,以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设计;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人的认知过程从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文将结合新版PEP教材阅读教学实例,探讨教师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提问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读前导入话题时设问,以问启思
在读前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围绕文本话题合理设计提问,以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已有图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辐射思维能力
在阅读前,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导入话题,可以激活学生对文本话题的已有认知,启发学生对话题内容展开丰富的思考,培养学生辐射思维能力。
[案例1]教学PEP三年级下册Unit2 B Start to read这一课时,笔者先运用圆圈图(见图1)让学生在30秒的时间里对“family”这个话题进行联想。随后,笔者与学生展开发散式谈话,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T: When we talk about “family”,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
S1: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me and baby.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ther?
S2: He is tall. He is a man. He is from China.
T: What about your mother?
S3: She is a woman. She is beautiful.
…
教师通过发散性的提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关于“family”这一话题的旧知,驱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了学生辐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设计悬念性问题,培养学生预测推断能力
在阅读文本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悬念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给信息预测文本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预测推断能力。
[案例2]教学PEP五年级上册Unit 2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呈现了一张插图(见图2),让学生根据Wu Yifan疲倦的样子猜一猜他经常做的事情:
T: Look, Wu Yifan is very tired. Do you know why? Can you guess what does he often do?
S1: Maybe he often does homework.
S2: Maybe he often reads books.
S3: Maybe he often plays football.
在读前环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Wu Yifan生活方式的好奇心,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发展了学生的预测推断能力。
二、读中聚焦话题时巧问,以问促思
读中环节是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尽可能设置指向性明确、目的性明朗的参考性问题,潜移默化地渗透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厘清语篇思路,突破语篇重难点,挖掘语篇深刻内涵,同时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发展有质量的思维(张萍,2018)。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推理想象能力
新版PEP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常常蕴藏着一些隐含信息,给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留白资源,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展开精彩的“补白”,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案例3]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2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文本中Robin喜欢四季的理由比较简单,于是笔者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教材插图,然后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补全Robin喜欢四季的理由:
T: Why does Robin like all the seasons? Do you have more ideas?
S1: Robin likes spring, because the weather is warm.
S2: Robin likes summer, because of the summer vacation.
S3: Robin likes fall, because the weather is cool.
S4: Robin likes winter, because he can make a snowman.
文本的“留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推理想象空间,教师巧用这些留白,让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展开精彩纷呈的推理,锻炼了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二)设计分析性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分析性问题,或是让学生概括文本大意,或是识别文本结构,或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5]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6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笔者发现这篇文本讲述了Robin与Ant之间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明确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笔者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插图(见图3),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It is a sunny morning. The ant is afraid. Robin won’t sit on the ant.
The next day, it is raining. Robin is stuck and worried. The ants are strong. They pull Robin out of the mud.
Now everyone is happy!
在研读文本时,教师巧设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梳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读后延伸话题时追问,以问拓思
读后环节是对阅读内容的延伸和深化,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对语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设计一些高层次思维含量的问题,帮助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一)设计评价性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
在解读完文本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文本中的角色做出评价,或对文本提及的问题发表意见,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案例6]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5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完成Read and circle.的练习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对Sarah做出评价:
T: From the text, what do you think of Sarah?
S1: Sarah is friendly.
S2: Sarah is so nice.
S3: Sarah is helpful.
阅读完文本后,教师通过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更全面、多维度地思考文本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设计创造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读后环节,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创造性问题,如根据文本内容续编故事、创编故事、个性化写作等,让学生用所学英语进行个性化语言输出,真实地表达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7]解读完四年级下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这一课文本后,笔者请学生帮助John完成给爸爸的回信,这是一位学生的创意:
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个性化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创造性地对所学语言进行表达,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计问题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高阶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以阅读文本为依托,优化阅读教学提问设计,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洛林?W. 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张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质提问[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