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晶
山东省威海市实验中学 264200
摘要:深度教学是一种与浅层教学相对的教学方式,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理解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导向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 思维提升 教学方式
深度教学是一种与浅层教学相对的教学方式,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理解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导向学科核心素养。高阶思维能力,即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行为表现以及创新、问题求解、决策和批判性等思维能力,是适应未来多变社会的必备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为宗旨,实现思维的拓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德塑关键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因此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对个体经验进行反思、调整、拓展,实施有利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成为思维的训练场。
一、目标引航学习方向——捕捉高阶思维培养的着陆点
教育理论认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源于学习任务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和个人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越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效价是指对所追求目标价值大小的主观评价,目标达成度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两者的合力决定激励力的大小。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激励和评测功能。这样的教学目标,引航课堂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指导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析和创造的高阶思维。
“预防犯罪”一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区优质课的吴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疫苗”事件,所有学生能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并通过对比“打架”的不同危害程度,能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2.通过少年犯的自白,大部分学生能产生共情,意识到青少年犯罪并不遥远。
3.通过“小脚丫”这一暗线贯穿整节课,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一直伴随着自己,会坚持守法。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生活扩展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思想性挖掘,使目标更具体、更真实、更具说服力,以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追求,为学生创设“激发--内化--升华--外显”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及情境分析,通过拓展事例,有效捕捉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着陆点。
二、内容选择丰富养料——融合高阶思维培养的契合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德育课,润泽学生心灵、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行价值引领是其主旋律。深度学习,要求我们深度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关键而深刻的内容。
关注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关系,善于从原生价值中提炼教学价值。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整合教材,重构知识内在联系,为学生思维发展与价值提升提供新的平台。
陈老师对“我们的情感世界”一框进行了独到解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用活动一:寻觅情感;活动二:认识情感;活动三:感悟情感;活动四:觉察情感;活动五:感动情感串联整个课堂。
用一双筷子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情感的载体,感受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情感传承,形成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引导,一个是传统文化的角度,让学生明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幸福就是共同的年味、共同的滋味;另一个是潜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情感在从童年到少年、青年、老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认识,这个过程剥茧抽丝,探微知著,于平实中探寻核心。读懂了文本“景色”背后作者的心里话。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简化而不简单,教学活动更加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经过整合,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和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阶思维能力自然养成。
三、方式选取助推内化——找准培养高阶思维的切入点
问题是高阶思维发生的动力源泉所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步步深入到情境中来,在反思—探究—生成—批判—解决的过程中展开思维。而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求精心制造思维和情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同化、顺应新知,促进情感与价值提升。阶梯式的设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阶梯化问题让学生思路逐步展开,通过问题的生成和批判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辨识力,逐步领会情感的作用。阶梯化问题设置,让学生从事例当中通过深度教学活动,原本在学生看来模糊且抽象的情感话题逐渐清晰化、具象化,学生道德认知有深化、道德情感被激发,让学生的思维走阶梯,一步步提高问题求解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果评价外显于行——诱发高阶思维的升华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是助推器,评价反馈对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评价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能校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向,涵盖建构新知和迁移运用的思维特征,包括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的价值观本质,评价反馈贯穿整个深度学习始终。在学生思维交叉处和情感体验联结处,适切的评价反馈可以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体验。
在播放黄旭华视频前,师生共同探讨:
(1)如果父母生病了,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做?
(2)子女去哪里应不应该告诉父母?
(3)如果父亲去世了,他都不在身边,这个人是不是不孝?
学生会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结合学生的回答,首先肯定学生的孝心和责任心。在这一思维和情感冲突处,尤其需要教师的评价。教师适时评价:黄旭华把对小家的无情换成对大国的忠诚,他坚信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个真正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人!
这一探究活动,学生在思想上发生激烈冲突,在思维上发生激烈交锋,经过评价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浸润过程,评价要讲究时机,要在学生一知半解、思维出现裂隙时、情感体验浅表时进行评价,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找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着陆点、切合点、切入点和升华点,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而实现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一课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