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之花,教育之果 ——对利用文学作品开展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 陈思妤
[导读] 对于幼儿园大班幼儿而言,国内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作用,
        陈思妤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214400
        摘要:对于幼儿园大班幼儿而言,国内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作用,而幼儿年龄尚小,仅通过自身的能力,很难充分理解、感知与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人物情感与角色冲突,文学作品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开展表演游戏,就成为了大班幼儿“阅读”文学作品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在表现游戏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想象、表达与理解能力,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大班幼儿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表演游戏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并此提出可行性的实施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做帮助。
        关键词:大班幼儿;文学作品;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就是教师选取某一文学作品的经典片段,并把其内容改变,对其中的情节发展与角色语言进行创新,然后再运用大班幼儿稚嫩的语言、独特的动作与丰富的情感进行表达,以此来实现用“创意之花”,结“教育之果”,让大班幼儿再游戏体验中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并让他们受益一生。
        一、明确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表演游戏的原则
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表演游戏,并非随意而为之,教师不仅要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选取精彩的内容片段、编排创意的故事情节等,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面,“幼儿本位”原则。幼儿是表演游戏的主体,开展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与成长。由此,教师再进行文学表演游戏剧本时,不仅要基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大班幼儿的接受特点,还要尊重幼儿的意见,进而开展更为适宜的幼儿文学表演游戏。如,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对于表演游戏内容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这些意见,适当对表演游戏内容进行更变。如若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只是让幼儿“听之任之”,幼儿就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是听命于教师的安排,也体验不到表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另一方面,“游戏性”原则。之所以称之为“表演游戏”,就是基于幼儿“爱玩”的特性,开展的游戏活动,其目的不仅要让幼儿感知文学的魅力,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幼儿乐在其中,沉醉其中。大班幼儿,就是在“玩中学”的年龄,只有让他们玩好,他们才会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与角色语言,进而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
二、明确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表演游戏具体措施
(一)营造表演氛围,提高幼儿表演游戏的参与度
教师选取的文学情节在生动,“创意之花”盛开的在艳丽,幼儿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那也是无用的。由此,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例如:教师在选取文学作品《小船》中的片段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翻滚的波涛、险恶的漩涡、骇人的雷电等的音乐。接着,再播放平静安宁,风平浪静、海鸥欢鸣的音乐。然后让幼儿细说这两段音乐听后的感受,并描述自己心中大海的样子,在幼儿“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之际,教师再向幼儿提出:“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与情感表演出来吗?”幼儿三个人一组,进行讨论演绎,踊跃参与,有幼儿用打滚的方式表现出翻滚的波涛,有幼儿举起双手挥舞落地演绎出骇人的雷电,还有幼儿将自己抱成一团阻挡小船成为黑暗中的礁石……他们强烈的表演欲望被激发,进而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表演游戏中。
(二)创设表演情境,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表演游戏,是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特殊方式,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表演情境,让幼儿通过切身的体验,敞开心扉,既有利于幼儿获得知识与能力,也促进幼儿对文学作品故事内容与角色人物的情感体验。如,在《灰姑娘》一文,教师先是讲述故事的大概情节与介绍角色人物,让幼儿对故事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同时吸引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指定或让幼儿自选角色进行表演,教师给予配乐并进行旁白,为幼儿创设表演情境,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体验角色的悲伤与欢喜,感受角色人物的内心变化,如灰姑娘遭受残忍的折磨却还保持勇气、善待他人;体验故事情节的惊险与快乐,如参加舞会时的开心快乐以及到了午夜十二点时逃走的惊险,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舞步的同时感知《灰姑娘》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这次的表演游戏,幼儿既体验了表演游戏的快乐,又了解到了《灰姑娘》创作意图。
(三)积累作品知识,展开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幼儿园教学最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它是幼儿在大量“阅读”表演游戏后,在心灵上的震撼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的“阅读”表达,它是在幼儿一定作品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直观感受。由此,教师在为幼儿开展多次表演游戏后,要注重对幼儿想象力与创造里的培养。例如:在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表演游戏中,教师在提前编排表演剧本后,不要直接告知幼儿,而是把成语故事的大概意思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描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里的人物,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自行编改、自行表演,进而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自导自演。然后,教师再对幼儿的编改与表演进行点评,给予正确的表演剧本引导,欣赏相关的成语故事视频,再次让幼儿自己演绎。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还会让他们对《亡羊补牢》成语故事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总而言之,“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幼儿还没有能力进行阅读时,教师基于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把一些优秀的适合的文学作品,与幼儿一起编创成表演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阅读”,让幼儿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进而让他们更为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巫阳杨,  杨菲. 利用绘本开展大班幼儿自主性表演游戏的策略[J]. 教育观察, 2019, 008(034):P.28-29.
[2] 吴恒. 幼儿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