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刚
重庆市大足区特殊教育学校 402360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招收的残障学生,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残障学生培养成思想、行为健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是很难实现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残障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共育作用。为了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本文就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新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新模式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条建议强调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由于残障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再加上身带残疾,使得这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虽然身体上的残疾无力改变,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共育,培养残障孩子成人和成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加强联系,携手互助,拓宽渠道,大胆创新,扎实推进家校共育新模式构建架设家校共育桥梁,确保残障孩子健康成长。
一、追本溯源,特殊教育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共育是教育效果发挥好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学生家庭没有沟通平台、家校共育模式,放假之后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在家的具体情况,因此说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从当前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残障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家校共育新模式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残障孩子的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忽略家庭教育
据本校到每一个残障孩子家中大家访时发现,本校85%的残障孩子都来自偏远农村,大部分都属于大龄妇女所生或智障父母所生,他们根本不懂正确教育残障孩子的策略和方法,更谈不上顾及到残障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家校共育模式不能顺利进行。??
(二)家长不想参与学校共育,把责任推给特殊教育学校
由于残障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较多数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其生活和学习情况都是学校的事情,学校需要尽职尽责的管好自己的孩子,而家长并没有什么责任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对残障孩子的在校情况漠不关心,无论是学生的康复情况、自理能力情况、还是生活适应情况,家长置之不理,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目前很多家庭都缺失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
(三)家长缺乏自信心,产生放弃残障孩子的想法
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家长因自己孩子身体残疾而经常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并以残障孩子是家庭的累赘,产生放弃的念头。为此,要重视对残障学生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二、创新载体,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新途径?
(一)构建家长培训新模式,提升残障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素养和策略
1.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培训队伍。一是成家长培训校级骨干教师队伍,每周五下午第二节对家长培训,开设树立家长自信心课程、亲子串珠课程、家长如何康复学生等培训讲座。二是学校每学期邀请市内外家庭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新的家庭教育理论,介绍的家教知识和技巧。三是学校根据家长的特长组建了家长义务宣传队,开展“值得学习的育儿经”、“好习惯成就一生”等讲座,使家长、教师与学生受益匪浅。四是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组,定期对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专题讲座,随时接受家长与学生的各种心理咨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开展“针对性强的问题式”培训。
学校每学月初向残障孩子的家长发放调查表,向家长征集“最需要解决的孩子在家里的康复问题、季节性家庭教育问题及家长手语培训课程”,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问题单”。家长或学校教师自由申请“问题单”中的项目进行研究,拟定详细的解决思路和办法,由研究的教师向问题相对集中家长进行针对性培训及面对面交流。
3.举办“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学校调查发现,大约有72.3%的残障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监护人生活。隔代教育问题颇多,如:溺爱、认为孩子自身有残疾,不让其参与家庭生活适应性训练,影响残障孩子健康成长等。学校针对这一群体,开设“身残志坚的成功案例”“隔代教育的策略”“宽是害、严是爱”等讲座,由专家、校级干部、教师、家长代表主讲,帮助融代监护人群体了解正确教育孙辈的教育策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模式,便于家校共育的及时性
1.?建立校讯通沟通平台。学校加入了中国移动校讯通系统,学校办公室主任或班主任运用“人人通”实用型平台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家长发短信。可以更快捷地和家长沟通,让残障学生家长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必要时和班主任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沟通,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策略上取得一致性意见,进而商量好教育孩子的下一步对策。家长能够及时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能够就这个情况和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提供班主任本不知道的孩子成长信息,或者提出相关的建议,让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学校以班为单位设置家长微信群,便于信沟通和信息分享。首先,班主任及时发布信息,如班级、学校近期的活动,节日祝福语,更重要的是,具体到学生个人,通报某某学生在什么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或进步,一方面,令学生的家长更有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其他家长齐头并进,追赶先进。其次,除了消息的发布外,家长们还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进行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互相讨论。如有些学生在校优秀表现的图片在微信群中多次出现,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他家长就可能会邀请该学生家长现身说法,谈一谈“育儿成功经验”分享,即使有不发言的家长或者后来登陆微信页面的家长,都可以通过翻看微信聊天信息看到具体内容,结合残障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育人的策略。此外,家长还可以将孩子周末在家参与家长活动,如扫地、洗衣等方面表现反馈在上面,学校或班主任就能掌握残障学生在家的表现,希望各位家长说说自己孩子在家的具体表现,进而归纳学生周末在家的若干种活动方式,班主任做有针对性的引导。最后,除了具体实在的信息交流外,在这种多向的交流中,班主任和家长出于一种平等的位置,互通沟通,促膝谈心,真正达到以心交心的效果。
(三)构建多维度沟通平台新模式,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1.创办《大足特校家校专刊》。每个季度印发给每位残障孩子的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每季度教育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可通过这一方法,向家长倡议,对学生安全、生活适应、教育等方面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建立统一教育战线,共同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2.建立网上残障学生家长学校。学校在特殊教育校园网上设立特殊教育家长学校专栏,开设家校互动栏目,如“康复咨询”“行为习惯养成”“家教论坛”“父母育儿讲堂”等,?在网页上发布培训内容,让家长走进网上家长学校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网上学习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更有利于在外务工的家长群体,使更多的家长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残障孩子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结合残障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利用网络,扎实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以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独立人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的生命别样出彩。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