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竞伟
福建省惠安黄塘中学 邮编362101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各科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尝试和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实证,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判断与论证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以及了解历史的真相。对于历史事实,能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浅议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前言:
“求真致用”是历史学的本质追求,落实到初中历史课堂则体现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它有助于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体现了历史课程核心价值新变化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成果,是引领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纲要指南。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重要载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1]。通过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史料实证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情感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下文将通过四个方面探究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兴趣先导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向学的内生源泉,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编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等诸多优点,加上初中学生受影视、小说和游戏影响,对历史学科具有天然的亲近力,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学习历史教学中只能死记硬背从而倍感厌倦。教导学生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更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3]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借助多媒体增厚史料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例如:以九年级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例,本课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主线展现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并在课本中拓展了多则史事材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借助小组讨论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播放《我的1919》等纪录片,以影像资料为媒介,提高学习直观感受,让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搜集相应的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当时历史下的社会背景与历史问题,让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直探历史本质,形成小组论据。最后结合一战爆发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和对世界、中国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史实材料,拓展学生思维,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地分析巴黎中国外交谈判失败的原因,以及结合当时历史社会背景探讨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了解,明了“弱国无外交”,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
二、关联纵横开展史料实证教学,强化学生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丰富多彩,在学习时需要掌握历史事件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初步理清中外历史主干知识和构建历史知识脉络,并能够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史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在历史长河中借古鉴今、汲取智慧,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历史关联纵横,通过史料实证教学着手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发展的脉络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和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帮助学生建构对历史事件整体性、清晰化的认知,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加强中外历史的比较、加强历史地图的应用、关注历史事件的关联等方面展开史料实证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同时间或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关联纵横,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避免学习中的单纯的机械记忆和重复。
例如:以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本课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线索,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为媒介,让学生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中国等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设置“超级智囊团”的环节,以时间轴展示不同动力的织布机发明过程,并以当时地形图展示水力织布机的优劣,从而引出问题:英国工场主约翰的烦恼,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工业革命是一场关于生产效率不断革新的社会革命,体会瓦特等发明家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同时引入文字和图表等史料,让学生掌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区别,指出19世纪人类动力来源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影响?使学生基于史料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原因,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并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联历史纵横,强化学生时空观念。
三、借助网络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树立学生唯物史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期,受到学校、社会、网络等因素影响逐渐建立人生价值观,树立相应的人生态度。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通过史料实证教学渗透历史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以正确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学生会受到正向的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增加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荣辱观以及责任感[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初中生是国家希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历史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是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前置,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载体。
例如:以九年级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例,以“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理念为载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二战后西欧、美国与日本新变化和变化原因,在课堂中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互动探究,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内化。通过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体会到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一个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进而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四、正本清源开展史料实证教学,还原学生历史真象
由于互联网普及,一些自媒体旨在赚取流量,恶意杜撰改编历史,一些学生在接触这些不着边际的历史时,容易产生历史错乱,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严重干扰学生历史思维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一些自媒体编撰的历史素材搬到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剖析史实错误,让学生认清自媒体编撰历史的心理,从而引导学生明辨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5]。同时要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用正确的眼光面对过往的历史,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分析现下可借鉴内容,而不是胡乱篡改历史,将历史改变成段子用来说笑取乐。
例如: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复兴的关键之点。但是抗日战争被很多媒体、编剧改变成毒害心灵、刷新无底线的“抗日神剧”,任意捏造、曲意解读真实历史。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了解历史真相,教师可引入相关史料和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和抗战的艰难性,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谛。通过学生辨析史料真伪,认识到史料真实性,重构对历史本源的认识,从而还原历史真象。
总结:
总而言之,史料实证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唯物史观,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5).
[2]胡绿芽. 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 新课程导学, 2019(2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58).
[4]韦亮. 信息化背景下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冷战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6):246-246.
[5]李玲. 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文理导航, 2018, 000(0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