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会有自我心理发展和满足的需求。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层级的特殊性和心理发育的强烈性,小学教师要在满足基本的知识性学习的前提下,注重构建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和精神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育;文化建设;班级管理;心理特点
基于小学阶段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大不相同,以及不同学生之间个性差异较大的现实原因考虑,目前小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的个性化,激发集体组织进行学生进行符合学生特点的自主化班级管理,以进一步实现符合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自主化班级管理,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更加高效、积极地进行学习。总而言之,这种经由个性化操作之后的班级管理方式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小学教师的管理工作,让其更加投入教学工作,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诉求,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学习知识、发展自身。
一、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表现
(一)思想成熟,心理发展受碍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的进一步完善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传播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而受到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小学生对大量涌入的碎片化信息无法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消化,又不会自动过滤和筛选信息,这就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传播信息的影响,产生一些对自身的优缺点认识不足的印象,甚至会产生一种自以为是的不成熟思想,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再加上某些社会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过早产生逆反心理,不会选择听从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而是遵从自己的不成熟想法,这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常化互动和师生之间的非正常疏离。以上现象都非常不利于班级氛围的建设和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互动。
(二)重视自我,强调个性角度
在社会广泛关注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过度重视自我的感受,更多事情只站在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思考,而忽略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的维护和集体工作的正常参与,在这种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小学生更多的选择遵从自我的想法,反感教师的建议和批评,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也给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代际交流频次过低
小学阶段的师生互动和师生沟通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心理建设和教师的班级管理,这种交流和沟通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为了得到更好的班级管理效果,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帮助学生疏解心理问题和解决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及时将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告知教师,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这两方面来看,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作为一种良性的社交活动,沟通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班级氛围获得良性化发展。然而,由于教师工作的繁冗性和学生学习的繁多复杂性,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固有的心理差距,师生之间的沟通常常存在不畅、无效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隔阂。
二、探究学生心理特点影响之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德育教学为基础
教学管理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德育教育。因此,小学教师要运用课堂这一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良性化课堂互动,并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德育教育包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很多。如果小学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够达成部分目标,那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观念、深化自己的理解能力等,从而通过小学阶段的知识基础不断提升自我心理认知水平,因此,小学教师要利用教学课堂,打造优质的文化环境,构建一套比较合理的师生交流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化的德育知识与实践性的德育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学习并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激发感恩观念,积极用班级文化实现约束自我行为和育人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情感沟通为方式
小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对教室这个生活环境实行学习化氛围建设和语境化课堂建设,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和情感渲染,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达成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采用个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模式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教学工作中,要先从自身因素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当前生活现实和实际案例,进行情感化教学,提高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的自我参与度和行为约束度。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关于“曾经想做的事或曾经做过的事”,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拉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拉进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能够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便于进行个体差异化的沟通交流方案。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利用环境等外在因素,通过有效沟通策略,渲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教师应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合理构建班级文化,打造以班级为本的个性化育人标准。例如,对于1至3年级低年龄段学生来说,应以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为师生交流沟通的话题,通过在课堂上介绍春节、元宵、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相关民俗,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通过节日文化加强师生沟通情感深度,并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班级氛围;对于4到6年级的高学段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可以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中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为自己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道德品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建设。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为前提
在建设更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转换自身的角色,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尽量熟悉班上的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管理。在注重文化氛围建设的集体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每个人都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化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治理,创建更为高效的课堂。比如,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了周期更替式班委联合会,由每天更换的班级管理者负责每位学生的上课考勤和班级纪律的监督,最后进行日结或周结,让每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协同教师一起建设班级的文化氛围,真正做班级文化建设的“小主人”。
(四)班级文化建设要以网络时代特点为契合点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大多熟悉各种各样的网络沟通共享平台,教师可以依托网络的便利性推送班级文化信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感知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的德育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班级文化建设要灵活结合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数据,在充分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网络时代中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班级文化氛围建设,教师就要创新教学管理的制度,确立相应的考核、学习和考勤等制度,让学生在遵守这些制度的同时,体会到集体协作的良好效果,帮助学生养成集体荣誉感,为学生营造一种适于学习、乐于分享的学习氛围。例如,对于1至3年级低年龄段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较低,分辨善恶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校QQ交流群或微信交流群的方式,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对于4到6年级的高学段学生来说,依托家校交流平台推送班级建设视频或学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查看并做好笔记,提升他们的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意愿和自主学习动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世界观、人生观皆有较大的塑造可能。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意识,在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中,对他们辅之以德育教育的重点知识,争取做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型未来少年,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发展意义。另外,在具体教育开展课堂中,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增强班级文化建设力度,拓展班级文化氛围的持久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杜国富.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00(009):212-213.
[2]冯然飞. 如何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德育教育[J]. 山西青年, 2018(12).
[3]王爽. 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西南大学.
[4]黄干密. 小学班级文化与学生心理发展浅谈[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S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