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教学中语言的魅力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贺亮红
[导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优美的词句,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贺亮红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明德洞井中学,湖南省 长沙市410007

        关键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优美的词句,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物理语言要有逻辑,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老师应该将难点拆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尤其是物理学科,研究的是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它的语言枯燥乏味,生僻难懂,但是物理术语具有专业性、逻辑性和严谨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而又和谐地接受这些概念、定律和规律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分析句子成分,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首先物理术语准确但是生硬,学生容易囫囵吞枣,尤其是规律性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运动。”和“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的现象叫惯性现象。”这两个知识点时,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学生也会毫不犹豫理解成“惯性力”、“受到惯性”和“惯性作用”。在这个地方我会要学生分析句子成分,“力是作用”,“惯性是一种性质”,“惯性现象是一种现象”,那么“受到惯性”是不对的,“受到力的作用”才是正确的,“惯性作用”也是错误的,“惯性现象”才是对的。又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那么怎么过度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呢?这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然后再提问。
老师:“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可以保持几种状态?是哪几种?”
学生:“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
老师:“那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维持吗?”
学生:“不需要,不受任何外力时,物体可以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第二种表述中物体什么情况下会改变运动状态呢?
学生:“受到外力迫使时”
老师:“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力”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生硬而又不直观的定律。


二、运用类比,幽默地将难点突破
物理课中有一些很难理解的概念,例如“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称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水的比热容是4.2×103J/(㎏·℃)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J”,水的比热大怎么理解呢?我会说比热容大的水就像刘胡兰,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折磨,吸多少热温度都不会升太多,无论怎么受尽折磨流多少血放多少热,她仍然坚贞不屈温度也不会降太多,总而言之,无论吸收多少热或放多少热温度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例如:初温相同质量相等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                温度高(c铝>c铜),铝的比热大于铜的比热,所以同等条件下铝的温度比铜的温度变化要小。
三、优美的词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优美的词句,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时,学生区分不了枯燥的概念,我会让学生做一个练习,下列词语主要描述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沉重、尖细、浑厚、低沉、繁音促节、不绝如缕、穿云裂石、声振林木、窃窃私语、鸦雀无声、声如洪钟、震耳欲聋、悦耳动听、宛转悠扬、南腔北调、铜琶铁板、移商换羽。又如在学习参照物时可以用诗句举例增强趣味性,例如:请分析下列运动的物体选用的参照物是什么?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月落乌啼霜满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轻舟已过万重山。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将生硬的物理术语中穿插优美的词语,会增加新鲜感。
四、用语言拆分难点,层层推进,循循诱导
物理语言要有逻辑,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老师应该将难点拆分,例如在学习远视眼和近视眼的矫正时,有的老师会轻描淡写的说,近处的光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而形成远视眼,远处的光经晶状体后成像在视网膜前面而形成近视眼,问题马上就来了,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近处物体与远处物体的光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成像会在视网膜前面或者后面?这时我会将这个知识点拆分。
老师: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
学生:近处!
老师:那么近视眼能正常看到近处的物体反射的光,我们就只需要研究远处的光进入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就可以。有些同学长时间短距离用眼导致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增强。那么远处的光接近平行光,成像在视网膜前面还是后面呢?
学生:成像在视网膜前面,要将光分散一下,所以要配凹透镜。
        

同样的方法分析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和矫正方法。

总之,我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教师的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基础上,也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中学物理参考》2017(4)20-21
                                                                                        《中学物理》2013年(5)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