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提问策略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和湘茹
[导读]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
        和湘茹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夏谷鸣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内涵分析》一文中提到,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具体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心智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盲目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拒绝一种思想,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思维的创新性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三者体现了思维的整个过程,即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逐步引申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创新性思维。
        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很多专家如陈则航,黄远振,葛炳芳和梁美珍等都认为问题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工具,要通过有层次的教学问题的引领来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信息解码、信息加工、意义建构、批判质疑、多维表达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是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合理有效的提问是教师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抓手。
        王蔷教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问策略》一文中指出,要根据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所侧重地注意提问策略。第一,针对语篇发展的逻辑脉络设置问题连,发展逻辑思维。第二,针对语篇内涵和文本结构设置问题连,发展批判思维。第三,,针对基于语篇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设置问题链,发展创新思维。这三个策略环环相扣,使提出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为学生提供思维指导,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就自己的一节阅读课为例来说一说我是如何设置问题链的。
         课题:外研社书虫系列《Robinson》
         文本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 1979) 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英格兰水手赛尔科克被弃荒岛数年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经历,歌颂了劳动,礼赞了人对自然的斗争。
         教学目标:
1.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whole book Robinson Crusoe.
2.Get to know more about Robinson’s life on the island.
3.Summarize what Robinson was like and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story.
   教学过程:
1.读前活动:
问题链一
Q1.Have you ever read the book Robinson Crusoe or watched the movie Robinson Crusoe?
Q2.If you have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Q3.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Robinson’s life on the island?
2.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Robinson这本书,询问学生是否读过以及学生对这本书的总体看法,然后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背景,实现对全书的整体感知。


3.读中活动:
问题链二
Q4.When did Robinson come to the island?
Q5.What did Robinson go to the ship for?
Q6.How many times did Robinson go back to the ship?
Q7.What happened to the ship after a terrible storm?
Q8.Can you put the facts in the correct order?
A.Robinson swam to the ship.
B.Robinson made a tent in front of a little cave.
C.Robinson took some useful things back onto the shore.
D.Robinson built a strong fence around my tent.
Q9.Can you circle the things that Robinson take from the ship?
设计意图:语篇以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首先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Robinson的船遭遇了风暴和海难,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被海浪推到了一个小岛上。接着描述了Robinson如何幸运地获得食物、工具,在小岛上搭建帐篷、栅栏,艰难求生的经历。基于what(主题和内容角度)的解读,从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信息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关联的角度,针对针对语篇发展的逻辑脉络设计的问题链,激活已知,了解未知,铺垫语言,引导学生获取、梳理、整合文章的细节信息,培养逻辑思维。
3.读后活动(一):
Q10.How did Robinson solve his problems?
Q11.What do you think Robinson Crusoe is like?
设计意图:文本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烘托Robinson的人物形象,由事及人。通过阅读Robinson在孤岛上的离奇经历,以及他所采取的一系列生存措施,了解Robinson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背后的意义。基于how(文体和语言角度)的解读,学生对文本有了清晰的逻辑脉络之后,针对语篇内涵和文体结构,从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及作者意图的角度设计问题链,实现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度理解,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4.读后活动(二):
Q12.what do you want to take if you are Robinson Crusoe?
Q13.Can you do something to help Robinson leave the island earlier?
Q14.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Robinson?Why?   
Q15.Can you tel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obinson and Gulliver?
设计意图:学生对语篇的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后,了解了Robinson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教师围绕争议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基于why(主题和作者角度)针对语篇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设计问题链,提出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将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己联系起来,透过阅读建立自己与世界的链接,使学生产生迁移、联想和创新,理性表达个人观点,激发想象力,发展创新性思维。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三个提问策略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多个任务和问题,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来串联起整节课,以问题为纽带,由表及里,激发学生思维,将教学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今后,我会继续在英语阅读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深入解读文本,更好运用提问策略,提出更系统、更科学和更艺术的问题链,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谷鸣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内涵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