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中20期   作者:陈阳平
[导读] 众所周知,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陈阳平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

        众所周知,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音乐中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通过说教或强制的方式,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音乐中渗透德育,是一种生动活泼、沁人心脾的情感教育。例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学生都不陌生,所以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唱歌,而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深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讲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们了解到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多少仁人志士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抵抗的事迹。紧接着又给学生们播放奥运会比赛的画面,当雄壮的国歌响彻整个赛场,特别当学生也和运动员一样,一边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一边唱着“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种激动、庄严、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激励着学生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为国争光。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相互团结、遵守纪律、协调配合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排练《同一首歌》的合唱,刚开始合时,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所唱的声部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大家声嘶力竭卖力地唱,却合不到一起。

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合唱要相互配合,达到声和、音和、心和,才能共同演绎好一首合唱歌曲。教学生在唱好自己声部的情况下,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并有意识的与别的声部配合。“星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 当和谐、壮美的歌声响起来时,学生们都陶醉其中,大家越唱越高兴,越唱越有劲!于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密切配合、不可分割的集体主义精神就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了。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戏曲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喜爱戏曲,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于是在课堂上我不但选择名家唱段,让学生欣赏“大家”的魅力和风范,更是给学生们播放《梨园春》少儿擂台赛中孩子们的精彩的表演唱段,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们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唱、念、做、打生动的表演后,个个跃跃欲试。一招一式,一声一腔,认真模仿学习。现在学生们中出现了久违的“戏曲热”,“戏曲小明星”也越来越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声音、生动的歌词、贴切的表演等方式,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精神和情感的共鸣。这正是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大于乐。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帮,很早就懂得用音乐来塑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从而创造出灿如星海的音乐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让美妙、动听的音乐伴随者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